日前,人社部公布了18个新职业的信息,不仅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具有数字经济背景的职业,还包括家庭教育导师、研学旅行导师、民宿管家等贴近大众生活的职业。据了解,这些新的职业信息经过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将纳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日常社交中经常听到的。职业不仅划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素质,反映了一个社会当前的职业观念和劳动观念。
所以,转行一直备受关注。从这个棱镜中,人们可以“各取所需”,或洞察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或观察就业市场的变化,寻找机会,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四批56个新职业清单,每一个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很多人都为自己的职业被官方“盖章认证”而自豪。
当新的工作岗位产生时,旧的工作岗位就会被淘汰。2015年,1999年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第一次修订,近900个职业永远留在了工业化早期时代。目前,职业分类大典的第二次修订正在进行,预计一批“过时”的职业也将被淘汰。界定“新”与“旧”,决定更替规则的,是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工作岗位,科技的发展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这一点从近年来人社部新职业目录更新的频率和数量就可以看出来。
纵观人社部最新发布的18个职业名单,不难发现其现实依据。比如“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在数字经济中,“碳汇测量评估师”在“双碳”战略中,“民宿管家”在更细分的市场需求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新的经济业态,催生了新职业;新职业的出现和扩展,反过来又会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相应商业经济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新职业的出现和正当化,不仅引领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且开辟了新的就业空,无形中参与塑造了人们多元化的职业认知和选择,在当前稳定就业任务艰巨的时候,又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尤其是近期出现的新职业,大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劳动关系和工作模式更加灵活自由,与青年群体的匹配度更高。其实这些新职业的创造者和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未来一代又一代都是年轻人。
与之相关联的,由于是新兴职业,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相应的职业培训和发展环境也不够成熟。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如前所述,一些新职业的就业形式比较灵活,基于传统就业地位和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对这部分人群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这些阻碍新职业发展的问题,应该纳入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视野。
多个平台的调查报告显示,新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都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说,这也是一个提示:还是要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满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学科目录调整周期的缩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错位和时滞。此外,要把握新职业的风向标意义,完善专业学科设置和调整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更加精准地匹配新职业的人才缺口,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