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沙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跨越死亡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比生命更长久的是爱。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器官捐献,主动捐献器官。
可鲜有人知道,这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5年,中国有2766人,在生命终结之时捐献出自己的器官。
但器官捐献依旧举步维艰。
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仅有1.6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需求数量远远多于供给数量。
几乎每个患者都要排队等上1—3年,有很多人直到去世都没有等到。
备受歧视的还有器官捐献协调员。
他们负责联系患者的家属,询问其捐献器官的意愿,并协助完成器官捐献,及相关手续的办理。
但这样的工作太容易被人误解了。
图源:《生死接线员》
美剧《周一清晨》里这样形容器官捐献协调员:
“徘徊在死者附近的秃鹫,时刻等待着吞噬死者的器官。”
图源:《周一清晨》
被家属轰出去是协调员的日常,有的甚至会被家属一起围攻、殴打。
中国第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从业17年以来,遭遇过无数白眼、嘲讽、谩骂。
图源:腾讯视频
有人因为接受不了亲人离去,咒骂高敏“死全家”。
只有劳累,没有报酬,一天24小时不停歇,还要面对种种误解和压力。
但高敏从未停下过脚步,因为她觉得器官捐献是件伟大的事,值得去做。
图源:湖南卫视《再次见到你》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对于器官捐献的偏见越来越少,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捐出自己的器官。
8月1日,来自新密的8岁女孩时心蕊因为胶质瘤离世,生命的最后,她捐献了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和一个肝脏,拯救了5位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