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4日讯 篮球专家孙保生发表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男篮的问题与根源究竟在哪。
原文如下:
世界杯预选赛第四窗口期的比赛明天就要开打了,经过一个月的欧洲拉练,中国男篮能一扫亚洲杯上的颓废吗?
7月20日,男篮亚洲杯1/4决赛,中国男篮69-72不敌黎巴嫩,全场失误22次,其中被黎巴嫩队抢断14次,而就是这14次抢断中国男篮送给了对手22分之多!罚球是31罚19中,起码多丢了6分左右!这球你赢的下来吗?在这项赛制改制后,曾经的亚洲霸主中国男篮已经连续两届没能打进4强。
诚然,在亚洲杯上,中国男篮确实受疫情之害不浅,人员不整,阵容搭配不合理,致使实力大打折扣。但是,疫情之下,哪个参赛队不是面临同样的考验与挑战?如果我们不受伤病困扰,如果我们能派出最强阵容……然而,竞技场上就是以胜败论英雄,就是这么冷酷无情,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只有结果!教练和队员们确实勇敢地挑战了自我,也尽了最大努力,但实力使然,限制不了对手,完成不了逆袭,只能咽下“自己打败自己”的苦果。在两个比赛中暴露的问题,都是老问题,需要中国篮球界认真反思,群策群力找出解决措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倘若我们过度强调客观因素,就必然掩盖问题,无法止住颓势。
A.中国男篮的问题在哪儿
中国男篮重返世界大赛始于亚洲赛场,从1974年的伊朗德黑兰亚运会的中国男女篮双获第三名,到此后多年称霸,靠的是什么?
一 以小打大 自废武功
近日我与从上世纪70年代就征战了亚洲比赛的几代运动员进行了交流,他们一致的说法是:“在世界篮坛我们是以小打大,在亚洲我们是以大打小。”这个指导思想是几代篮球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与欧美队较量,我们在身高、体重、力量上处于劣势,必须发挥我们的快、灵、准的优势。在亚洲我们在身高处于优势,故而要以大打小。这个高,不仅指场上中锋的第一高度,而是包括场上阵容的平均高度,因而阵容是“两大三小。”三小中除控球后卫虽身高稍矮,但其速度快、弹跳好,支配球能力强,俨然是场上的指挥员,如吴忻水、马连保、宫鲁鸣、孙凤武等,黄频捷在那个年代属高后卫。那时打大前锋、前锋的徐政文、张卫平、郭永林、匡鲁彬等身高都在1.90米以上,他们不仅在第二、三高度上优于对手,且各有特长,共同的长处是得分手段多样,篮子准,篮板球凶狠。这批队员完成了亚锦赛的首个五连冠霸业。第二个五连冠霸业中,这两个位置的巩晓彬、马健、郑武、孙军、胡卫东等的身高已在2米上下!他们不仅基本功扎实,战术素养高,且各有绝活。蒋兴权先生曾在实现世锦赛八强历史性突破时说过,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锋线队员身高在2米左右,具备了世界先进球队的身体条件与素质及能力。前辈们认为,即使现在增加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们也必须坚持“以大打小、两大三小”。
反观现在的中国男篮,却以“一大四小”阵容为常态,第一高度主力中锋自是周琦,王哲林替补,2米的顾全打大前锋,三个后卫在赵睿、胡明轩、孙铭徽、徐杰等人中轮换,赵继伟、郭艾伦因伤病没打亚洲杯。当然,如果赵继伟、郭艾伦能打亚洲杯,情况会好些。从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碰到与我们实力相当或实力强于我们的对手时,外线防守的质量是较差的,没有连续性,控制面积有限,失位、漏防的现象此起彼伏,给中锋造成极大的压力。进攻呢?鲜有通过个人能力给队友创造出得分机会的。只要打不开局面,他们就单干上了,盲目地往里突,要不就是远投。
锋线力量薄弱,第二、三高度丢失,是这次中国男篮组队的最大败笔!胡金秋、阿不都沙拉木不能来,就不能再发现其他球员吗?放着我们应有的优势不用,这不是自废武功,以短比长吗?周琦是大有长进,但红花尚需绿叶配,再好的中锋也得有内外结合,过分依赖周琦一个点,缺乏其他攻击点的呼应,能不输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