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带的系法运动 系鞋带的进步 运动鞋鞋带太长的系法 鞋带的系法跑鞋鞋带的系法都会影响成绩,中国田径突破背后的“黑科技”
苏炳添和兰迪·亨廷顿。
一个内置红色牵引绳、外观通体黑色的长方形箱子堪称田径场上真正的“黑科技”,其具备的智能可变阻力技术,既能提供不同强度要求的训练条件,也能精确反映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左右腿产生的爆发力、功率以及运动速度。
数据中的峰值和平均值会形成曲线显示在平板电脑上,教练将以此为部分依据,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
这个神秘的“黑匣子”是一款便携式速度爆发力训练和测试设备1080Sprint,曾无数次出现在苏炳添的训练镜头中,东京奥运会后,也出现在王嘉男的训练场景中。
不同于以前帮助“亚洲飞人”完善“跑”的质量,在跳远领域,它能帮助王嘉男调整跑跳衔接的技术问题。
今年尤金田径世锦赛,26岁的王嘉男凭最后一跳完成惊天逆转,以8米36的成绩夺得男子跳远金牌,成就了中国田径首枚世锦赛男子田赛项目金牌的“意外之喜”,更留下“科学训练”助力突破的“情理之中”。
王嘉男也是兰迪的弟子。
“现在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助力。”自2014年起,科研人员出身的王国杰便一直以体能师、翻译、科研和助理教练的身份,辅助外教兰迪·亨廷顿帮助中国田径短跑组和跳远组实现突破。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精英运动员背后是一支“复合型团队”,涉及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营养保障、器材装备、心理咨询等领域的成员投入,科技应用覆盖竞技训练、科研测评及康复保障等多个方面。
他们参与、见证中国田径的蝶变可以浓缩到一个细节中:曾经,苏炳添会用脚丈量起跑器位置和踏板间的距离,但每次比赛用鞋不同、起跑器型号不同,测量结果并不精准。
如今,苏炳添在比赛之前会带上一把皮尺,对毫厘的“较真”反映的正是中国田径“提速”背后,笃信“经验”向尊重“科学”的观念转变。
苏炳添向亨廷顿赠送冰墩墩。
突破离不开“黑科技”
观念的转变和兰迪等一批顶级外教的到来有关。近10年来,得益于中国田径协会制订的“1516行动计划”,曾带出过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鲍威尔和前三级跳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的传奇教练兰迪从2013年开始了和中国田径的缘分。
王国杰记得,刚开始接触兰迪时,对方就给他发了很多文献和资料,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所有用词和术语,先和他站在同一个语境下,再去和运动员沟通”。
慢慢地,王国杰发现,这并非是一项简单的纸面工作,更是训练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例如,兰迪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有队员“质疑”训练量太小;兰迪热衷科技装备,但部分教练仍信赖秒表或“眼睛能看到的”。
“随着走向国际赛场的运动员越来越多,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依靠秒表或肉眼的经验已达不到高水平训练的需求了。”王国杰发现,运动员和教练对科学训练方法的接受度,在苏炳添于雅加达亚运会跑出9秒92夺冠后发生了明显变化。
早在2017年被指派为苏炳添的主管教练前,兰迪就借助当时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观察,指出苏炳添百米技术存在节奏分配、跑动技术实效性、高速下动作功率等方面问题,“简单说,就是跑动不够有效。”王国杰表示。
因此,兰迪建议苏炳添改变起跑器上双脚的位置,完成了第一次蜕变。
正式成为“师徒”后,兰迪更参照“冠军模型”对他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
苏炳添在2019年与他人合作发表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表示,“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兰迪教练会以训练前Omegawave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为依据,确定运动员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协调和技术训练的负荷量度,以保证运动员在避免损伤和过度训练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训练效益。在专项素质训练过程中,教练也会通过多种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监控,以确保训练负荷量度和运动技术的最佳化。”
王嘉男奋力一跳,世锦赛夺金。
他还透露,自己的科学训练常用仪器设备多达19种,“连晚上的睡眠也有监控,教练员能够精确及时地掌握队员身体状况。”
“要知道,在百米赛道上提高0.01秒有多难。”王国杰表示,苏炳添跑100米需要47-48步,几乎每一步都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