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背篓少年靠网球走出大山:每天早晨5点训练,穿坏54双鞋,曾和李娜同台比赛
黝黑的皮肤,质朴的笑容,面对镜头咬着舌尖一脸稚气,背篓里装着两副网球拍,再加上冠军头衔……所有元素交织在一起,让“背篓少年”成了如今中国体育圈最火的话题。
这位“背篓少年”正是14岁的王发,一位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网球运动员。

王发的背篓里装着球拍,更装着梦想。 本文图片来源:李建艺
当王发的照片在网络上快速传播,那个背篓也装进了不同的含义——一位大山里的孩子,因为网球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网球可以改变我的人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过程中,不善言辞的王发在说普通话时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但只有说到这句话,他的发音最标准,也最流利。
也正是因为那组“背篓少年”的照片,王发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同时也勾勒出了他身边同样来自少数民族的小球员们,以及那位在他们口中“像爸爸一样”的教练张晓洪。
网球,成了他们人生轨迹上的交汇点——他们打坏的每一个网球,组成了他们脚下那条实现梦想和野心的道路。

小时候的王发。
背篓
8月30日,在赢下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U14组男单冠军后的第二天,王发和他的队友们就跟着教练张晓洪返回了俱乐部,重新回归正常的训练和学习生活。
他们都没有想到,在比赛之后拍下的那张背着背篓的夺冠照片,会在两个星期之后突然火遍体育圈,甚至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我也没想到这组照片会突然火了,本来只是觉得很有特色,值得留存,所以就发在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结果突然就增加了很多粉丝,然后就被新华社使用了。”
照片的拍摄者李建艺在两年多前就认识了王发和张晓洪教练,也给他们拍过不少照片,但从没有得到这么大的关注,于是乎,他把情况告诉了张晓洪教练和王发。
得知自己“突然火了”,14岁的王发其实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火了,我没有任何感觉。”
王发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那是当年他在获得全国冠军之后张晓洪教练奖励给他的,但是按照俱乐部的管理规定,王发每周只有周末的一个小时可以玩手机。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14岁的王发更多是用手机来给家里人打电话,然后玩玩小游戏,自然没有时间去网络上刷那些关于他的信息。
另一方面,对于从小在佤族自治县长大的王发来说,背篓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之一。每一年放假回家再重返俱乐部时,他都会背着背篓。在他的概念里,背篓装东西“太常见了”。

事实上,照片中王发的背篓是来自于一位家乡球迷。
这次在广州参加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过程中,一位一直关注着王发的云南球迷来到球场支持他,并且在一场比赛后把这个背篓送给了王发。
“当时其实比赛还没有打完,王发也没有太在意这个背篓。那位球迷想让王发背着拍照,我就和王发说,如果他能够拿冠军,我就帮他拍一组。”
李建艺把这组“背篓照片”的由来告诉了澎湃新闻记者,“他逆转击败了夺冠热门,然后真的拿到了冠军,我就在夺冠后的拍照时间里,帮他拍了这组照片。”
把自己用的球拍放进背篓,然后一把挎在背上,那一刻,王发突然就感受到了家的感觉,“好长时间没回家了,能在赛场上背着背篓,很亲切。”
就在那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李建艺按下快门,留住了“背篓少年”的纯真而质朴笑容,用他的话说,那几张照片确实有一些“摆拍”的成分,因为平日里王发参赛时有自己专门的网球包,并不会特意背着背篓。
但这些照片却真实地传递出了王发的故事——一位佤族少年,因为网球,走出了大山,并且赢下了冠军。

张晓洪(戴白帽子)和他的野象俱乐部。
师徒父子
王发和网球的缘分,从六年前开始。
彼时,张晓洪教练刚刚成立他的野象俱乐部差不多两年,刚好得知临沧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希望组建青少年网球队,他就以俱乐部合作的方式,挑选了第一批来自佤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