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背篓少年靠网球走出大山:每天早晨5点训练,穿坏54双鞋,曾和李娜同台比赛
张晓洪教练之所以想要在大山的孩子里“选苗子”,完全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差不多10年前,热爱自驾游的张晓洪,把车开进了一座大山,在找到一家当地人做向导后,那家人的孩子带着张晓洪上山采风。当他们走到山顶后,张晓洪发现自己的充电宝落在了房间里,结果,他身旁的小朋友自告奋勇要去帮他取充电宝。
“那个山路我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山顶,结果那个孩子来回只用了20分钟。”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张晓洪对大山里孩子的身体素质惊叹不已,“也就是那时候,我开始有了到大山里选才的想法。”
随后的几年时间,张晓洪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学习网球训练,也在不同的城市教过网球,但那个“想法”始终留在自己的脑子里,“当时我也考虑到大山的孩子生活都比较困难,如果要负担他们的训练和生活,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直只是在筹划。”

少时的王发。
2014年,张晓洪回到曾经当运动员时待过的云南,开办了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到山区里去选拔优秀的孩子,“刚开始根本招不成,一是山里的家长不懂网球,二是他们也没钱,不敢相信我们把孩子带出去练体育。”
直到2016年的那次合作,张晓洪遇到了这批佤族的孩子。
“王发其实不是最早跟着我练网球的几个孩子,他是在最初选拔了几个之后的半年,才跟着我训练的。”
张晓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选拔这些山里的孩子,最看重的是他们的身体素质,但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判断出孩子们的运动能力之后,他要花上几倍的时间去说服这些家长。
“那时候就觉得能够从山里出来,很好玩,我完全不知道网球是什么。”巨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王发跟着张晓洪来到了野象俱乐部。然而,日复一日的抛球和挥拍,让他觉得又苦又枯燥,“第一年回家我就不想打了,我就待在家里不想出来。”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张晓洪在春节过后又亲自去了一趟临沧,挨家挨户劝那些不想回去练球的孩子和家长。
“看到王发,我也没说太多,他就又决定和我出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晓洪自己也笑了,“可能是我平时训练比较严,他比较怕我。”

54和7000
最开始训练这些佤族小球员时,孩子们的家长还会轮流到位于云南昆明红塔东路的球场里去“考察”俱乐部。
“刚开始家长们轮流来,后来看到了就放心了,到了第二年就没有家长来了,第三年家长们平常连电话都不给我打了。”
家长们的信任,完全因为张晓洪教练坚守着他的那些承诺——从始至终负责孩子们训练、读书和生活的所有开销。
6年来,虽然也有几位山里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停止网球训练并且回到大山,但如今张晓洪公益培养的这些小球员,已经从最初的10人到了如今的20多人,他们的身份也从佤族丰富到了彝族、傈僳族,以及白族……
“俱乐部里总共有60个球员,除了这些山里的孩子,其他球员的培训还是收费的。”张晓洪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之所以能够支持这20多位小球员的吃穿用度,也是他经过了规划,“基本上一年收的培训的费用,都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

被打坏的网球。
张晓洪的女儿有时候回到球场来看望父亲,这几年,她和这些小球员们都打成一片,但她依然会时不时抱怨自己的父亲,“你怎么把钱都给这些小朋友了,也不给我花。”
“家里人或者身边的朋友当时都不理解。”张晓洪说,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是处于不理会他的状态,“也有人说我神经病,但是我带着这些孩子,反正很开心。”
六年如一日,张晓洪陪伴着这20多位小球员。训练场上,他像一位严父,严格要求每一项训练内容;而在生活之余,他又要扮演一位“慈母”,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王发和其他这些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的鞋子都要穿到破洞或者开口,实在不能穿了才会找我去换新鞋。”
张晓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在两年多前,当摄影师李建艺了解了这群孩子的故事之后,他就带着一群球迷来到野象俱乐部探望孩子的情况,那时,球迷们都被那些破洞的球鞋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