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之前的黄金传说:胡卫东、孙军、郑武、李楠、巩晓彬、刘玉栋、王治郅
我跟我爸说:怎么觉得郑武进了许多个要命的三分球?
——就是这种感觉。
1994年往后,论打球好看单打利落的,胡卫东逸伦超群从心所欲,孙军满身花招全身抹油,郑武轻灵机巧踏雪无痕,甚至刘铁那种,真拉开单打也一气呵成。那会儿,李楠在射手堆里不灵,在摇摆人堆里不算帅,投篮姿势虽然比张劲松老师准,但不如张劲松那跳投绷得好看。
但李楠,脚下踏实,手上有谱。
李楠的投篮姿势很是好认。右手托底左手扶,球举的位置很靠近脸正面,给人一种感觉:球随时会从他右手外侧滚出去。因为是颠投,球出手极快,膝盖刚弯,球便出去了。相比起胡卫东肩上跳投三分、孙军双手投和郑武那看似不经意的高飘球,李楠的出手速度也许更快,但因为之前有个弯膝摆架子的动作,所以结合持球攻击的少,大多还是接球跳投。
你要看李楠持球进攻,那就是运球突破到禁区附近的小勾手。每逢这时候,中央台诸位就又要念叨了:
啊,李楠以前打大前锋的,所以他会小勾手……
2001年左右,刘玉栋老师成为了一代豪杰,战神典范。当时大家交口称赞他如何如何天赋并不出众,如何用勤苦和意志创造奇迹。我当时想,李楠的体格,其实也不过中人之姿。往场上一站,跑跳优势是没有的,到了21世纪的CBA,身高也不那么占优势了。
唯一的不同:他老人家胸背宽厚,很是结实——但胸背宽厚似乎也算不上身体优势吧?前比不上孙、胡两位扣篮大赛级别的身体,后挨不着朱、孙这几位小飞人级后辈。
还是手上脚下的活在撑着。
李楠的巅峰岁月,恰好遇到八一队人才凋零的时节。阿指导开始给范斌老师点上场时间了,刘战神被迫接管比赛了,李楠的三分球也开始揪人心了。2001年那次单场59分,而那段时间,王非指导在让他打八一的第六人。59分在那季也没当成头号新闻:孙军单场70分,也出在那时候。
我能够多少看懂李楠的路数,是很后来的事了。他的无球走位,在三分线附近晃荡,前臂稍微隔着防守者,看见队友切入时就立刻加紧一步跳到底角三分线外,接球之前就站稳步伐,接球第一下就扎好了投篮手型,然后就是节奏分明的颠-投。后来我发现,李楠是当时中国球员里最喜欢背后运球的之一——右手运球切入,背运换左手变向朝中路,连一个跳步加左勾手。
如果说,现代摇摆人能飞能扣能跳投三分是流水线出来锃亮的精英竣工产品,李楠就还有点八一制片厂黑白电影里噼里啪啦爆竹式枪械的手艺人风度,那种拿个盒子枪侧着头百发百中的老兵油子。
最中国最部队最传统的,其实是肩上那标志性的拔火罐痕迹。我以前还感叹:原来这哥哥是练北斗神拳的,虽然七颗星烙错了地方,但爷们度还是不变的……
身为江苏人说胡卫东,是没法客观的。很容易就滔滔不绝地说出那些经典战例:1999-2000季得分三分抢断三项CBA第一助攻第二,三届CBA得分王两届MVP以及2000年那个所谓的特殊贡献奖,1999年亚锦赛连续四发三分球,之后联赛里44分《血洗上海滩》(报纸原标题),1994年世锦赛对巴西27分,对克罗地亚31分,对加拿大22分,球队得分王带队进八强,比如连克里斯·安德森都承认的传说:他到江苏南钢第一天,胡卫东坐在地上扬手一抛,球进了。
年纪稍长后,回头想想,会发现胡卫东的许多问题。比如,投篮选择很随意;比如,三分球起伏大(我们那一代都说,胡卫东是胡三炮,头三个投篮有,今天就有,头三个投篮没有,今天就哑了);比如传球经常太写意;比如突破很帅气,但我现在也得承认:进了三分线后,胡卫东处理球方式,确实没孙军多……
但没法抹杀的事实是:他是两届世界八强中国队的首席得分王;在1994和1996两届世界大赛上三分球98投39中。
以及,看过他打球的都明白,他是那个时代,中国男篮仅有的几位,“外援能做啥动作,他也能做啥动作”的家伙。
孙军有漂亮的背传和假动作,郑武有妖异的急停投篮,巩晓彬的面筐节奏感潇洒写意,刘玉栋的高手位中投天下无对:但胡卫东能玩得更帅气些:耍飞行扣篮、拉杆上篮、运球绕掩护急停强投三分——在王治郅出现之前,很多老球迷看国家队,就指望着他来满足一点“外援会的,中国人也会”式的自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