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尿急、尿不尽!膀胱也有“多动症”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不足、活动过度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往往难以维持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刺激分散注意力。有太多的活动,经常出现坐立不安,手脚不听使唤,不能安静地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很难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所以被称为多动症。
众所周知,膀胱也有多动症。临床工作中遇到许多被误认为慢性尿路感染的膀胱“多动症”患者。这些患者多年来一直患有尿频尿急,一直以为是慢性尿路感染。有时,在尿液中发现白细胞呈阳性,但更多时候,结果呈阴性。经过系统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无任何效果,严重者仍有尿频、尿急、尿失禁。
经检查,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认为不是尿路感染而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简单来说就是膀胱的平滑肌比较活跃,你的大脑不给出指令让它工作,它也会自己工作,引起收缩排尿,导致尿频尿急。在检查确认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我会给这些患者开M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膀胱平滑肌的收缩。使用该药后,尿频、尿急的症状可得到改善。
精神尿症
正常人白天排尿4 ~ 5次,夜间0 ~ 1次。如果排尿次数超过这个范围,就叫尿频。尿频可分为生理性尿频和病理性尿频。大量饮水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尿频是生理性尿频。以下情况可引起病理性尿频:(1)炎症刺激:泌尿系统受到感染时,膀胱黏膜的敏感性增加,使泌尿中枢始终处于兴奋状态。(2)机械刺激:膀胱内异物、肿瘤、结石对膀胱粘膜的机械刺激可引起尿频。(3)刺激膀胱邻近器官:急性阑尾炎、盆腔感染、精囊炎、盆腔肿瘤等疾病可刺激膀胱,引起尿频。(4)膀胱容量减少:膀胱内占位性病变(如膀胱肿瘤、结石)、膀胱外压迫(如腹部肿瘤、妊娠子宫)、膀胱挛缩(膀胱结核)、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引起的残余尿量过多、有效膀胱容量减少,才是真正的膀胱容量减少。(5)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排尿困难可引起尿频。(6)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由此可见,尿频不仅仅是尿路感染引起的。
尿急
是指突然强烈的排尿感和迫不及待的尿意。尿急的机制是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末梢受到严重刺激,使脊髓排尿中枢的兴奋性超过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性,或减弱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性。尿急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尤其是膀胱三角)和后尿道炎症、结石等。常伴有尿频和尿痛。炎症刺激越严重,尿急越严重。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过度活动、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逼尿肌反射亢进、无泌尿系统疾病的焦虑患者也可能出现尿急症状。因此,尿急不仅仅是由尿路感染引起的。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在没有主观控制的情况下,尿液从尿道溢出膀胱,按发生机制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压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打喷嚏等动作增加腹压时发生不自主漏尿,多见于盆底结构疏松的女性。(2)充盈性尿失禁:下尿路长期慢性梗阻产生尿潴留,膀胱扩张达到顺应性极限。当尿液增多使膀胱压力超过最大尿道压力时,尿液会不由自主地排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和神经源性膀胱。(3)真性尿失禁:尿道外括约肌受损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无法闭合,从而失去控制排尿的能力,引起不自主漏尿。(4)尿急性尿失禁:由强烈的尿急引起的不自主排尿。这种情况的患者往往一有尿意就要上厕所,否则会尿裤子,这在临床上尿路感染和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较为常见。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在上述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的原因中,有一种疾病被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正常人可以随意控制膀胱,不想排尿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随意延迟或中断排尿。但是有些患者排尿比较频繁,没有办法抑制排尿,所以排尿就来不及了,甚至尿在裤子里,也就是急迫性尿失禁。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患有尿路感染,但去医院检查时,尿常规检查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
膀胱过度活动症,又称膀胱不稳定和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是指在储尿过程中自发或通过咳嗽等刺激诱发的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根据国际排尿控制学会(ICS)的标准,如果膀胱充盈期逼尿肌不由自主收缩,强度达到15 cm水柱,则可认为存在不稳定膀胱。临床上,不稳定膀胱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和/或急迫性尿失禁为特征的疾病。当患者感到排尿但仍能控制时,借助正常的尿道远端括约肌可能不会发生尿失禁,临床上仅表现为尿频、尿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