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作为·数据30人20城 系列报道解码数治之道⑭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盘活数据资源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之举。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系列专题,专访数据开放实践者、治理标准制定者、数据安全护航者、数据立法起草者等,并且挖掘数据应用创新举措,探寻数治能力优秀区域,以“30人访谈为引,以20城案例为鉴”,致力呈现新时代下的“数据新作为”,共谱数智新篇。
同时,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征集数据应用优秀案例(资料或线索请发邮箱nandubdi@163.com),我们将组织大数据领域有关权威专家对案例进行解读、评估,并进行更深入采访,实现更广泛推广应用。
数据交易是数据要素市场建构的关键一环,而通过构建数据交易平台的模式推动数据交易与数据流通,已经成为各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政策。只是观察现有各地的实践探索,通过数据交易所进行的交易仍然面临重重困难。数据交易能否超越基于数据的服务,成为基于数据产品本身的商品交易?如何培育多样化数据供需市场以及交易场景?为此,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数字政府研究中心专访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镝次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琼。
已进入更为精细化的数据产品交易阶段
南都:目前数据交易迎来热潮,据您了解国内数据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如何?主要有哪些类型?
王琼:数据交易今天是一个热词,但并非新词。2012年是中国大数据元年。2015年,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为代表的国家首批大数据交易中心开始出现,随后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数据交易平台,如京东万象、聚合数据等。关于数据交易市场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纬度,按主体属性分,可以分为政府类、商业类;按照交易内容和方式可以分为原始数据类、统计数据类、数据服务类、API类等。
纵观这10年来的数据交易情况,大体交易方式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原始数据交易阶段。当时数据交易的方式非常原始和粗放,例如,可以有邮寄硬盘、光盘的方式交易数据。主要问题在于数据可能存在质量低、安全风险、隐私风险、伦理风险等问题,且数据应用的技术成本很高,一般机构不一定有能力应用。
其二,数据接口交易阶段。数据以API方式按需调取、付费。其优点是数据经过处理,质量与安全性都更高,但依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应用。
其三,数据产品交易阶段。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数据交易市场已经进入更为精细化的数据产品交易阶段。数据可以被加工成能够被普通个人应用的商品和服务形式,我们镝数聚的产品理念也正是如此。既然数据是“石油”,数据时代的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享有其红利,应该让获取数据好像打开自来水龙头一样简单轻松。
南都:政府类数据交易场所、数据服务商等数据交易平台各有什么优势?随着数据应用更精细化,您认为哪些数据更符合市场需求?
王琼:政府类数据交易场所的主要优势包括:权威性、合规性的背书;大量独家数据资源;市场化数据服务商主要优势包括:更敏捷的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化能力;更灵活的商业化做法。
我认为未来两者将会形成配合。政府数据交易场所将会为数据流通市场带来更多“原材料”,数据服务商可以基于这些原材料生产加工离用户更近、更易用的数据商品,并形成更为丰富灵活的交易模式。
需要制定规则明确数据可交易内容边界
南都:目前数据交易市场是需求大于供给,高质量数据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头部互联网平台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手里,如何培育多样化的数据供需市场以及交易场景?
王琼:数据质量的高低,应由“用户”来定义,而不是供给方。因此,看起来连续性高、体量大、纬度丰富的数据,并不天然具备对于用户的“高质量”。众所周知,大数据都是高噪音的。未经脱敏、除噪、清洗等处理的数据,对于用户来说不仅不是高质量数据,反而是危险的数据、麻烦的数据、无用的数据。
要培养多元化的数据供需市场、交易市场,首先需要制定规则,明确数据可交易的内容边界,系统性防控因市场经济行为引发的社会风险。其次,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与市场激励的做法,鼓励市场主体的丰富性、多元化,大力促进政企合作。最后,应通过一系列做法,由用户需求驱动,深化数据应用的场景化、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