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5日10时44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本次飞行乘组全部为第二批航天员。目前,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
##_FORMAT_GT_####_FORMAT_GT_##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
陈冬:在“飞天路”上顽强拼搏
6年后,他迎来第二次飞向太空的时刻。作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实现“尽快返回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愿望同时,也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陈冬在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成为航天员报到的那天,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员大队门口欢迎新队员,看到以前只在电视镜头里出现的英雄们近在眼前,想到从此能与他们并肩战斗,陈冬心里升腾起了一种自豪感。
成为航天员只是拿到了前往太空的入场券。陈冬告别习惯了十余年驾驶战机翱翔蓝天的生活,开始常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的训练,包括重回课堂,学习天文科学、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多类陌生学科知识,也包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转椅训练、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等常人无法想象的训练。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眼中,陈冬很优秀、很全面。
2016年10月17日,陈冬终于实现飞天梦想,并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名场面”。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包住飞船的整流罩抛开后,陈冬第一次看到太空中的景象,感觉惊艳。第三次进入太空的景海鹏大声问:“爽不爽?”陈冬兴奋地答道:“爽!”
在33天的太空出差里,景海鹏和陈冬两人既是航天员,又是工程师、科学家、医生、饲养员……陈冬也积累了不少的太空经验,也经历了考验。飞船返航前几天,两人突然遭遇天地之间的话音通信中断故障,而收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两人就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讯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与地面联手排除故障的3小时,也是安静得让人可怕的3小时。陈冬和景海鹏镇定自若,还在手册空白页上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来安慰地面团队。最后,通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当飞船返回地面,陈冬由衷说,“经过飞翔和烈焰,我们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大地,心里无比踏实。”
太空的神奇和壮美让陈冬渴望重返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他开玩笑地说,“那种愿望就好比冰激凌没吃前,大家都说好吃,就想吃。吃了以后,发现果然好吃,就更想吃了。”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陈冬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去。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呈指数增长,航天员除了要完成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还要完成三舱两船的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的科学实验等,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训练是模拟失重环境,训练太空出舱的能力。陈冬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应对天上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把训练中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一次,在更换新型水下训练服后,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最好先依靠潜水员的协助穿上,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
但陈冬觉得,“在太空中也会有各种风险,要是在太空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结束5、6个小时的水下训练后,尽管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但他顾不得满身疲惫,继续在水下练习使用脚限位器,直到自己穿上为止。航天员教员评价说:“陈冬在水下表现非常出色,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他一般都是全流程自主练习。”
陈冬为人低调随和,但在训练时特别爱“找茬”“较真”。用他的话说,“找茬是去掉安全隐患的‘茬’,较真是较确保安全的‘真’。”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都认真观摩过,并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都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