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对新历法极为满意,他按照《尚书·尧典》中“敬授民时”一语,将新历法定名为《授时历》,此后通用了360年。《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日,即365天5时49分12秒,与地球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和现在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比《授时历》晚了三百多年)的周期一样。

【兴修水利】
从20岁开始邢台治水,郭守敬的宦海生涯中2/3的时间都奔波在水利工地上。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春,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郭守敬,郭一连提出六项水利工程计划。忽必烈当即任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次年,他又被升任为副河渠使。元朝北部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基本上都是郭守敬的功劳。其中,最能体现郭守敬非凡才能的工程,是修复西夏水利和开凿通惠河。
西夏水利是指原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一带黄河两岸的水利设施。早在秦汉时,这一带就开凿了许多河渠系统,引入黄河水灌溉,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粮仓。但在蒙古灭西夏战争中,水利设施损坏殆尽,致使九万多顷良田荒芜。
1264年,郭守敬在西夏深入考察实地资料,亲率民工开挖疏浚,对原有的正渠、大小支渠“因旧谋新,更立闸堰”,使之焕然一新。整个工程在地方官民的支持下,不到一个季度就完成了。数万项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渠水四达,稻菽丰收,使西夏再现了“塞北江南”的景象。當地人为此建立了“郭氏生祠”,并立碑以纪其事。

1265年,郭守敬自西夏返京途中,乘舟顺黄河而下,行至东胜(今內蒙古托克托),发现此段河可通漕运。他还考察了査泊、兀剌海一带,认为这里的许多古渠修复后可再用。两年后,忽必烈采纳了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此段黄河中开辟漕运,设置水上驿站,方便了西夏粮食外运,加强了西夏与元朝中央的联系。这一年,郭守敬被任命为都水少监,协助都水监掌管水利工程。
从西夏回来后,郭守敬开始着手解决大都漕运的问题。由于设计周密科学,开挖的河道经受了多次洪水的考验,成功地使用了近三十年,特别是通过这些河道将西山大量的石料、木材运抵城内,有力支持了元大都的建设。但因通州地势较低,大都附近水源有限,不能负担起运河水量,郭守敬经过反复实践,设计出一套复杂而又精巧的水利系统。1293年,总长160多里的京通运河终于开通,实现了从杭州至大都的全线通航,漕运的粮食由每年几万石猛增到一百几十万石。忽必烈欣然将其命名为“通恵河”——郭守敬治水成功,才有了北京城700多年的定都史。
此外,郭守敬还开建了瓮山泊、积水潭两座水库,使运河中的水位保持相对稳定的高度。为使引水平缓东流,保证漕运水量,郭守敬在运河上每十里设一闸,这些闸坝解决了因地势落差大,水流容易一泄而过的难题,使运河保持了足以行舟的水量。这一创举是郭守敬在水利史上的奇迹,如今的巴拿马运河、长江三峡、葛洲坝等水利工程,仍采用这种方法解决行船的航运问题。郭守敬还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和汴梁两地地势高低的差别,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海拔”的概念;他还曾溯黄河而上探寻黄河发源地,由此成为科学考察黄河源头的先驱者。
1298年,元成宗要在上都西北铁幡竿岭下开渠,郭守敬经过实地勘查,了解到该地雨量集中,易发山洪,建议修建50至70步宽的大渠,然而,主管此事的官员认为没有必要,施工中把宽度缩小了1/3。次年,大雨骤至,山洪溢出河渠泛滥成灾,淹沒人畜、田地无数,差点冲毀了皇帝行宫。元成宗不得不避水而走,他对大臣感叹:“郭太史真神人也!”后来元成宗下诏,官员年满70才可以退休,但郭守敬不能退休,此后元朝形成了天文官员不退休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