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市场正值寒冬!由于受疫情影响,国内手机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再加上产品的芯片、形态、功能没有显著进步或者革新等,消费者的换机意愿也比较低。
根据信通院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8742.5万部,同比下降30.3%。GfK预测称,2022年中国智能机销量将跌破3亿,回落到2013年之前的水平,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在短期的未来可能仍将持续。
因此,在行业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以“618”电商大促为关键节点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商家一边是备战清库存,一边也在调整过冬的策略。

618“机海战术”促销
近日,各大手机厂商摩拳擦掌,拉开了“618”的预热大幕。
在京东平台上,小米、荣耀、OPPO、vivo四大国产头部手机品牌在此次“618”均有降价幅度超千元的机型。
在几款热门机型中,小米11 Ultra(8+256GB)价格降幅最大,最初上市价5999元,618到手价3699元,降幅高达2300元;vivo X70 pro(8+256GB)、OPPO Find X3 pro(12+256GB)、荣耀50pro(8+256GB)几款机型均降价超过千元,分别为1100元、1010元及1000元。
除了老款机型价格大幅下降,临近“618”,许多厂商还在此节点陆续推出新机型。6月1日,OPPO Reno8系列正式开售;5月30日,荣耀推出70系列;5月24日,小米发布Redmi Note 11T Pro、Redmi Note 11T Pro+两款新机;5月19日,vivo正式发布S15系列。
大幅降价叠加密集推出新机型,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为清库存开展的“机海战术”。在消费者没有换机动力的情况下,厂商会频繁推出新机,以多型号少库存的方式追求最小风险,“就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现在只能‘小步快跑’,如果是单型号囤大库存,风险太高。”
此外,以新品的名义在“618”做“首发降价”,也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值得一提的是,受整体消费情绪和环境变化影响,今年的厂商集中竞跑区间也将更为集中和内卷。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市场今年在2000-3000元价位区间内的竞争将越来越多,作为次旗舰价位段,这部分的手机产品已经可以满足消费者日常需求,而部分此前的高阶用户可能也会有一定的消费下沉到该区间的选择。
手机消费低迷已成定局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国内市场第二季度手机销售承压,第三季度预估会回暖,但也不会有大幅回升。
上述人士认为,预估618大促期间会带来上半年的销售高峰,但整个市场尚不会迅速出现回暖,至少要到第四季度才有逐渐回暖的迹象。目前仅靠618节点来拉高后续整体的销售转折点,还存在一定困难。
消费遇冷是受一系列因素叠加造成的。根据民生证券预估,大约在2021年第四季度,由于新机发布密集,厂商的渠道库存开始囤积。到2022年第一季度,需求不佳影响下,渠道开始去库存。到目前为止,国内市场仍有去库存的压力。
另外,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延长。过去千元价位的国产手机可能用不到1年就会出现卡顿、续航缩短的现象,用户为了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不得不频繁更换新手机。但如今中低端智能手机在使用一两年之后,也很少会出现卡顿现象,性能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这就导致一部分用户的换机周期被延长。

值得一提的是,5G手机的弱需求也是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5G手机在使用体验方面相比过去的4G手机并没有明显的升级,而5G手机的价格却因为芯片的因素而出现了一定上涨。再加上运营商5G套餐资费高居不下,也导致现有的4G手机用户缺乏升级5G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