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美学追求,vivo同蔡司的合作不仅重塑了移动影像的哲学,亦树立了移动影像联名的标杆。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随着消费市场换机意愿逐渐减弱,高端化已成手机厂商当下的共识。众多高端化路径中,贯穿了手机行业近二十年历程的影像领域备受瞩目。
为此, 众厂商围绕影像领域展开了军备竞赛,头部手机厂商们则在推陈出新之余,纷纷踏入影像联名的河流。
殊不知,随着影像联名逐渐泛滥,不再是新鲜事,消费市场也逐渐对所谓的联名合作审美疲劳。这也预示着,移动影像联名,已经逐渐进入到拼内功阶段。
一、影像马拉松,走入拼内功阶段
手机厂商与影像厂商的跨界合作,最早追溯到功能机时代,彼时诺基亚同蔡司的合作可谓造就了N90、N95等一代代经典机型。

但在当时,移动影像领域比拼的重点往往在于单纯的像素,像素高则优。而所谓的合作,更像是围绕镀膜、镜片展开的供应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手机内部元器件复杂度提升,留给影像的硬件空间逐渐被压缩。在此背景下,手机厂商从比拼像素转变为寻求硬件层面的升级,如增加摄像头数目,屏下摄像等。
然而,硬件层面的升级大多依赖于供应链发展,既难实现差异化,也同专业影像领域关联尚浅,纵使技术如何进化,成像品质依旧难以突破桎梏。这表示,手机赛道过去基于供应链技术的影像进化论逐渐触达瓶颈。
在此背景下,影像算法、自研芯片兴起,移动影像马拉松大有由硬件到软件转舵之势。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同老牌影像厂商耦合,推出复古、电影风格的滤镜,成为了厂商们提升影像能力新的方向,vivo、华为、小米等厂商也接连步入联名旅途。
可话虽如此,彼时的手机厂商的影像联名更多是品牌构建高端心智所需,双方合作多为纯粹的营销、供应关系,除在相机模组上印刻联名标识外,很难有更多深入的融合,透着一股借由影像厂商实现“高端背书”的意味。
而当下,联名本身所提供的溢价能力减弱,单凭“机身有无联名标识”等噱头已很难再吸引用户注目。消费市场对影像联名的需求,逐步切换为产品方面实质性的提升,以及实现诸如专业相机般的成像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