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张本不该拼接在一起的照片,因为它们不是一个年代的。
更是因为照片上的两行字,在两张非常有年代感和标识意义的照片中引申出了本身所没有的歧义。
一、上半部分是著名的“东兴饭局”的照片,时间是2017年,网上的解读和八卦到处都是,五花八门。“东兴饭局”被赋予了太多意义,有人将其解读为“东半球最贵饭局”、解读为“互联网半壁江山”,解读为互联网巨头排名和相互交往的晴雨表,解读为互联网的饭圈文化。
我对这张照片的解读是,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一个坐标和见证。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中国互联网精英,现在中国的IT产业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格局,遗憾的是这张照片里没有华为和阿里。

二、下半部分是过去的老照片。看他们穿的衣服、鞋和吃饭用的饭盒,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建筑工地上,像这种吃饭的场景经常见到。
上世纪80年代末,季节是五月份左右。我在哈尔滨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恰巧是午饭时间,看到几十个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吃饭。主食馒头和烧饼,菜就是一大盆管够的萝卜汤,外加咸菜。五月份东北的萝卜经过一冬的储藏,已经失去不少水分,不好吃了,但这是工地免费供应的午饭。当时我特意仔细地看了看,没有别的菜(上世纪80年代从入冬到来年5月份黑龙江几乎是吃不到新鲜青菜的,只有冬储菜)。我们两个人一路感慨工地的菜不好吃,还要干体力活,所以记忆犹新。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不久,生活都不富裕,普通人的衣着也是那个样子,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干净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初,粮食还是定量供应的,而且有粗粮、细粮之分,细粮占小部分。
我对这张照片的解读是,这是一张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者吃苦耐劳精神的照片,记录了我们经济起飞阶段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状况。
在2000年以后,这种场景已经找不到了,建筑工地周围有很多的小饭店,天南地北各种口味都有,都是为建筑工人开的,天天中午爆满,充斥着浓重的人间烟火气。有几个人一桌的,也有吃盒饭的,盒饭都是管吃管添,饭菜比在家吃得都好,能喝酒的捎带几瓶啤酒,解渴解乏。在那种吃饭的氛围下,谁都能比在家多吃上半碗。
在工地的打工收入相比城市白领只多不少。这一点谁要不信可以随便问一下给你装修房子的工人。在施工、用工紧张时,很多工地的工资是日结的,普通的瓦工、木工的收入要超过当地城市白领儿工资很多(一线城市除外),普通力工也不逊于城市白领的工资。
总结,这张照片是一张别有用心的拼图,居心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