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如期而至,在冬季的夜空之下,我站在观景台上,用探照灯从“天眼”的左侧上方向下进行补光。拍摄时,满月从云层中出现,月光照亮了“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探照灯将“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连接处点亮,整个“天眼”就像是在星辰大海之中展开征途,为人类寻找诗和远方。
这是2020年1月8日拍摄的夜色中的“中国天眼”全景。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观测申请。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再次得到了在夜间拍摄“中国天眼”的机会。
在之前的拍摄经验中我发现,“天眼”的反射面板连接处在某个角度的光线照射之后,会反射出如同繁星的光泽。于是,我在夜幕降临时进入“天眼”内部,用强光手电筒补光进行拍摄。当漆黑的夜空被手电筒撕开一角时,反射面板的连接点熠熠生辉,仿佛群星闪耀。
可以说,眼前这个场景,和莫扎特的《魔笛》舞台效果一样绝美。“天眼”的测量基墩仿佛在黑夜变装,瞬间变身歌剧之王,在舞台中央,伴随着漫天繁星,为你展开人类最美妙的歌喉......
2021年3月2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
2022年,“中国天眼”进入成果爆发期。发现了660余颗新脉冲星、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我在2022年7月24日的夜晚,再次利用难得的维护保养机会对“天眼”进行拍摄。而这次,我也决心挑战自己,拍摄前所未有的“天眼”照片。
我在现场同时架设了4台相机,通过快门线对它们进行控制。恰逢残月,夏季晴朗的夜空中银河倒悬,如同满天繁星在一瞬间倾泻而下,灌入“中国天眼”。
7月25日,星空下的“中国天眼”。
架设好相机后,银河盖在“天眼”上,我将无人机当作画笔,以天空为画布,依照“天眼”的形状在天空画圈,用无人机“光绘”的手段点亮“中国天眼”。
由于现场没有任何辅助照明,无人机的自动环绕功能完全失效。我们只能采取手动环绕的方式来对“中国天眼”进行光绘。
而且,拍摄星空如果曝光时间太久,星空就会出现明显的拖尾,破坏整体画面美感。这就要求我在拍摄这张照片时,快门速度设置在30秒左右。
在现场进行多次尝试之后,这张通过无人机“光绘”拍摄的照片终于完美呈现。
7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夜景。
这是多么奇幻的景象啊,银河之下,“中国天眼”上方出现一个和“天眼”同样形状的光环,仿佛是星空中一枚巨大的戒指;仿佛是人类和“地外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仿佛是“中国天眼”从群山之间拔地而飞,停留在天空之中……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有一天,或许“中国天眼”能告诉我们答案。
“仰望星空,是人类最极致的浪漫。”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350万年前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伟大的一步。行走方式的改变,不仅为我们腾出了双手来进行更加复杂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直立行走彻底解放了人类的头颅,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仰望星空。
“中国天眼”现已进入成果爆发期,与这相伴而生的,是新华社对“中国天眼”的报道也进入爆发期。记录“大国重器”,讲好“中国故事”,这本身也是作为新华社记者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当我顺着“中国天眼”的方向抬头望向宇宙时,我总能想起科幻作家刘慈欣说的那句话:“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监制: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欧东衢
编辑:李梦馨、韩旭、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