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中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一家缝纫机器人公司,刚刚完成上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深圳速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英科技”),由前大疆云台算法负责人领衔,专注提供智能缝纫机器人方案。
据悉,本轮投资方为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前沿科技基金,融资将用于推动产品研发及客户验证。
速英科技提供的服装生产自动化解决方案,核心卖点是“让生产效率提升至少一倍”。
具体来说,自动化升级后可让一个普通操作工一人操作两台包缝机器人,效率至少提升一倍,且不需要专用技能。
一条智能缝纫机器人产线可以24小时不间断生产T恤,可以达到8-10个熟练的缝纫工人的劳动强度。
根据《中国服装 业“ 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显示,中国目前正处于服装生产繁荣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限额以上跨品类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达13842亿元,预计2022年全国限额以上跨品类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达14479亿元。
其中,2020年全国服装行业工业企业数量17万家,服装制造领域从业人数826万人,而缝纫工数量占总服装生产工人数量60%。
据测算,T恤自动化解决方案市场空间约167亿人民币,跨品类针织自动化解决方案市场空间约3339亿人民币。
用自动化应对“用工荒”
人力成本持续抬升以及新冠疫情持续影响,让用工荒成为中国成衣制造行业长期面临的难题。
供给端方面,成衣厂长期依靠熟练缝纫工。但缝纫工人培养难、招工难。近5-7年,缝纫工人工资增长近3倍,长期挤压成衣厂利润。
需求端方面,近年来已有大量服装制作订单外流至东南亚,毁单现象陡增,导致行业营收下滑。
供需两端压力刺激之下,中国成衣制造业往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升级就成了大趋势。
但长期以来,自动化在成衣制造行业的应用还存在着难以被攻破的难题。
机器人虽然已被应用于成衣的大规模生产,但只涉及激光切割织物或电动缝纫机等非常简单的任务,未能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本质。
智能化缝纫的核心难点在于织物从处理到缝纫的全工序,如布料的抓取、运输、合片及缝纫环节。
相比于金属或塑料加工行业,柔软的织物面料十分不规则,且可以拉伸、弯曲和折叠。这使得布料缝纫处理及裁片运输变得非常棘手。
此外因为成衣行业直接面对品牌与消费者,织物的各种组件必须准确对准接合,如按钮和孔的对齐,次品将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
前大疆云台算法负责人领衔
速英科技创始人刘帅考察了多个行业后,发现成衣制造市场的自动化生产存在空白,原因在于缝纫环节的机构实现及应用算法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团队擅长的主力方向。
而团队将公司取名‘速英’,也是取‘sewing’的谐音。
在团队建设上,速英科技由前大疆云台算法负责人领衔,创始团队具备丰富机器人产品开发及落地经验,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占比75%以上,并拥有视觉感知、智能制造等重量级专家顾问,以完整光机电控一体化能力实现真正的服装生产无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