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计划回顾与展望

常驻编辑 科普中国 2022-08-12 环流   印度洋   气候   中国科学院   海洋   计划   国际   太平洋   全球   系统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1)从水圈、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多个圈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角度开展多圈层协同观测与国际合作,构建跨学科、多圈层的一体式观测研究模式。该区域已有的国际观测计划大多是关注的大气、海洋或生物多样性等单一或某两个圈层的科学问题。未来的国际观测计划应当进一步以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围绕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这一主线,聚焦于海气界面、海陆界面和海底界面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资源变动、海底岩石圈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深海环境与生命过程等综合交叉研究;依托我国自主构建的海洋科学观测体系开展印太交汇区海洋综合观测、模拟和研究平台,全面提升对该海域的探测、预测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2)发起中国主导的国际观测计划,开展该区域深海观测研究,助力提升深海动力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认知、发展性能稳定的深海观测装备和数据传输系统。以往观测研究更多聚焦在印太交汇区海洋的上层,对主温跃层以下的中深层海洋观测匮乏。已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热量向深海传递,海洋因其巨大的体量发挥着全球变暖的缓冲器作用。深海还存在着丰富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深海地形波动和深海涡旋会引起强烈的深层季节内振荡,通过压力梯度、行星波动和中尺度涡等可以将上层海洋信号快速传递至深海。厘清深海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生态过程对气候预报预测、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和生物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在大西洋,以欧美科学家为主建立了针对全球经向翻转环流上下分支数个观测断面,通过上百套潜标和水下滑翔机群对深层环流、水团等进行长时间观测。然而,在印太交汇区,尚未建立系统而长期的深海观测体系。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3)聚焦构建可持续的并与全球海洋观测有机结合的印太交汇区国际观测系统。纵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实施以来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效益:除了增加商业利润,降低商业风险和不确定性外,也显著提升了公共效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由于印太交汇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全球最密集的人口居住地,该区域未来的海洋观测国际计划应聚焦于构建可持续的并与全球海洋观测有机结合的目标。从需求、观测、数据和信息这几个部分出发,去考察海洋变量的作用,这也是目前全球海洋界提倡的一种海洋观测架构系统方法。中国科学院在近10年,通过实施2个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印太交汇区开展了以海洋观测为基础的多圈层、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引领该区域国际海洋观测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我国将通过进一步加强与该区域周边国家的科学调查国际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对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预测系统。这既对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也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作者:王凡、周慧、汪嘉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王琳、马一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台风“暹芭”外围环流影响广州 暴雨致部分路段水浸街
  • 今年第4号台风明天傍晚越过上海同纬度,受外围环流影响
  • 电饭煲选购指南|苏泊尔远红外电饭煲,满足你做饭的所有想
  • 中央气象台:对台风“木兰”停止编号,残余环流仍有风雨影
  • 人到晚年,如果能轻松完成以下4件事,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 惊喜发现:沉睡的巨人可能会结束深海生活
  • 地球要降温,小冰河还要出现?研究预警:北大西洋环流或达临
  • 聚变之光
  • 格陵兰岛冰盖消融,永久冻土突然融化,多个“灾难性”气候
  • 未来地球什么样?用这双“眼睛”看透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