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计划回顾与展望

常驻编辑 科普中国 2022-08-12 环流   印度洋   气候   中国科学院   海洋   计划   国际   太平洋   全球   系统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印太交汇区多圈层国际合作计划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尽管21世纪以来,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国际计划不断增多,但这些计划大多都是围绕单一学科或2—3个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仍受观测手段和学科壁垒限制。鉴于印太交汇区具有独特的海洋、大气环流交汇,以及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交汇的自然属性,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各圈层之间存在非常紧密且复杂的相互作用,割裂地就其中1—2个学科开展研究,可能难以得到准确而统一的整体认知。因此,有必要开展印太交汇区多圈层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厘清各圈层相互作用对物质能量在该区域汇聚演化的作用。目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正在发起针对印太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印太交汇区多学科综合调查-生物多样性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并于2021年纳入UNESCO-IOC框架下。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国际计划对我国该领域科研成果成效分析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基于Clarivat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数据库(SCI-E)检索到的文献信息,本节详细分析了全球在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领域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科研成果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按照国别划分,1960—2021年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研究在SCI-E数据库中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598篇)、中国(203篇)和法国(113篇)(图12a);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这也跟前面提到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观测计划实施是一致的。如果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虽然排名前3位的国家没变,但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从之前仅为美国的1/3增长到2/3(图12b),这显示出近些年我国在印太海洋观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显著成效。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了凸显我国“十二五”以来在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领域的成果,我们进一步针对2010—2021年期间,各个国家研究机构在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领域发表论文进行了检索(图13)。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领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在国际上已经处于该领域的引领地位,其发表的论文成果已经位列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第一位,追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排名第三到第五位的科研机构也都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这显示出中国海洋观测科学与技术近些年来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上述SCI-E数据库检索文献结果表明,随着“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印太交汇区海洋国际观测投入的增加,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该区域的海洋环流三维结构及其变异机理、海气相互作用、ENSO多样性及其预测,以及热带气旋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印太交汇区积累了宝贵的海洋观测数据,为国际海洋科学与气候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装备也随着印太交汇区海洋国际观测计划的推进、实施和我国海洋科考调查的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详细成果可参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7期“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专题相关文章。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展望与思考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受全球变暖持续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印太交汇区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极大威胁。海洋与气候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科学界开始意识到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不仅是用以了解海洋在全球气候中所起作用,还需要对其开展跨学科、多圈层一体化观测和海洋系统科学研究,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科技需求。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具有丰富的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天然碳汇,对减缓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要作用。该区域的上层海洋和低层大气能量、物质、热量呈现聚合特征,也是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的中心。未来该区域的国际观测计划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布局。

相关阅读:

  • 台风“暹芭”外围环流影响广州 暴雨致部分路段水浸街
  • 今年第4号台风明天傍晚越过上海同纬度,受外围环流影响
  • 电饭煲选购指南|苏泊尔远红外电饭煲,满足你做饭的所有想
  • 中央气象台:对台风“木兰”停止编号,残余环流仍有风雨影
  • 人到晚年,如果能轻松完成以下4件事,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 惊喜发现:沉睡的巨人可能会结束深海生活
  • 地球要降温,小冰河还要出现?研究预警:北大西洋环流或达临
  • 聚变之光
  • 格陵兰岛冰盖消融,永久冻土突然融化,多个“灾难性”气候
  • 未来地球什么样?用这双“眼睛”看透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