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计划回顾与展望

常驻编辑 科普中国 2022-08-12 环流   印度洋   气候   中国科学院   海洋   计划   国际   太平洋   全球   系统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观测”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比于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印太交汇区核心海域的大规模海洋观测国际计划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早期主要关注的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以下简称“印尼贯穿流”或ITF),且多是双边合作。在1993年,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科学家开展了针对ITF发源地、主要路径、流量等方面的观测研究,即“印尼贯穿流观测”(Arlindo)(图5)。该计划主要科学目标是厘清印度尼西亚海(以下简称“印尼海”)中的环流结构和水团层结,进而全面了解ITF的发源地、运移路径、印太洋际间水交换及主要的混合过程。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21世纪以来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国际计划及其现状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诸多国家对改进气候变化预测、管理海洋资源以减轻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沿海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海洋观测技术与方法不断发展、更新。海洋卫星、漂流和剖面浮标,以及船载观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界开始将一些观测平台转变为支持研究需求的可持续全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在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Argo)计划于2000年开始实施。该计划通过在全球无冰海域维持3000个带卫星定位通讯系统的自动探测浮标(Argo剖面浮标),收集从海表到2000m水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组成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为认识和研究海洋内部状态及其变异提供了全球准同步观测数据。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了尽可能多获取观测数据,Argo浮标在布放时通常会避开西边界流区或靠近陆地边界海域,以免浮标搁浅。同时,受海流的影响,全球海洋中Argo浮标的分布很不均匀。特别是在印太交汇区,由于西边界流和印度尼西亚海域复杂岛屿地形影响,该区域的Argo剖面浮标明显偏少(图6)。因此,传统海洋观测仍是目前印太交汇区海洋观测资料获取的重要手段。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自2006年开始,我国先后主导开展了“南海—印尼海输运/交换”(SITE)、“印尼贯穿流输运、内波与混合及其对季节性鱼群迁徙影响”(TIMIT)等项目;在印尼海的北部和西部通道,如卡里马塔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开展了联合观测调查。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西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和“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作为TOGA和WOCE的后续计划,CLIVAR在2000年后陆续实施了“西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SPICE)和“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计划(图7)。SPICE计划于2008年开始实施,经过短期过程研究和7年多的现场海洋观测和模式模拟,精细描述了西南太平洋特别是所罗门海、东澳大利亚海域海洋环流系统的各分支及其变化规律和联系。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H57拜客生活常识网

NPOCE计划于2010年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领衔发起,这是我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共有8个国家的19个研究机构参与。NPOCE旨在观测、模拟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变异规律及其动力机制,以及在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西太平洋和印尼海域建立了大规模潜标/浮标观测网,有力推动了西边界环流动力学、西太暖池变异及ENSO多样性特征与机理、印太水交换和多尺度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动力学及其气候效应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极大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阅读:

  • 台风“暹芭”外围环流影响广州 暴雨致部分路段水浸街
  • 今年第4号台风明天傍晚越过上海同纬度,受外围环流影响
  • 电饭煲选购指南|苏泊尔远红外电饭煲,满足你做饭的所有想
  • 中央气象台:对台风“木兰”停止编号,残余环流仍有风雨影
  • 人到晚年,如果能轻松完成以下4件事,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 惊喜发现:沉睡的巨人可能会结束深海生活
  • 地球要降温,小冰河还要出现?研究预警:北大西洋环流或达临
  • 聚变之光
  • 格陵兰岛冰盖消融,永久冻土突然融化,多个“灾难性”气候
  • 未来地球什么样?用这双“眼睛”看透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