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1. NASA研究揭露了南极洲数十年的冰层损失

根据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基于卫星图像的研究,自1997年以来,南极洲的冰层边缘已经损失了大约12万亿吨的冰,这一数字是先前估计值的两倍。论文作者表示,南极洲的冰层边缘正在崩溃。而当冰架减少和减弱时,南极大陆的巨大冰川往往会加速流入海洋并增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你可以把南极洲巨大的、冰冻的、完整的冰层看作是淡水的储存设施。如果冰原边缘的架子开始融化,那么它们所储存的水就会不断流向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就会上升。当冰块脱离大陆并进入海洋时,这被称为“冰解”。通常情况下,冰山脱离是自然发生的且速度相当稳定,这意味着冰架在长期内有一个恒定的大小,海平面也有一个普遍稳定的水平。但在最近几十年里,海洋变暖一直在破坏南极洲冰架的稳定性,使它们变得更薄、更脆弱。
NASA指出,南极洲最大的冰架在未来10到20年内将会发生重大的冰解。更糟糕的是,发表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上的另一项由NASA领导的研究表明,南极洲的冰层变薄已经从该大陆的外部边缘蔓延到内部,在过去十年中,冰原西部地区的冰层变薄几乎翻了一番。
2.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东南极冰盖加快融化

过去科学家认为,全球最大的冰盖——东南极冰盖(East Antarctic Ice Sheet)相比南极西部和格陵兰岛的冰盖,更不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据卫星观测,东南极冰盖已出现冰川变薄、冰层流失的现象。为评估东南极冰盖对气候的敏感性,科学家分析了历史上全球温度上升对东南极冰盖的影响,以及它目前发生的变化,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到2100年、2300年和250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全球温度变化对冰盖的影响。结果显示,若全球温度升幅与工业化前相比远低于2摄氏度,到2500年东南极冰盖将使海平面上升不到半米。但如果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本世纪全球温度升幅超过2摄氏度,那么东南极冰盖会加快融化,到2300年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1到3米,到2500年上升约2到5米。
研究人员表示,全球如能实现和强化对《巴黎协定》的承诺,不仅可以保护这一世界最大的冰盖,还可以减缓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等更容易受到全球变暖影响的主要冰盖融化。此外,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南极地区的降雪量有所增长,倘若降雪能持续下去,或可抵消下世纪一些预计的冰流失,人类仍有机会拯救东南极冰盖。
3.长江流域华南板块曾是扬子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山显任在研究员盖志琨、赵文金的联合指导下,在《地层学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报道了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范围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近十余年来,该团队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鱼类化石材料,从而为这些地区志留纪的海相红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化石证据。研究显示,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南板块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扬子海。该海域又被进一步分为上、下扬子海,两者通过一狭长的水道相连,而今天远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与我国的华南板块相连,因此两地的古鱼类面貌非常相似。
4.海绵用“打喷嚏”清除体内废物

海绵在许多水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体内的进水和出水通道网络来吸水,每天过滤多达数千升的海水。通过完善这一过程,海绵能够以溶解的有机物为食,这是大多数其他海洋生物无法获得的食物来源。但有时海绵会吸入海水中的污染物或者太大的颗粒,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海绵能够通过“打喷嚏”——即分泌粘液并喷出——的方式来清除这些废物,疏通其内部的过滤系统。
科学家拍摄了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管状海绵Aplysina archeri和印度太平洋的Chelonaplysilla海绵。他们发现,为疏通内部过滤系统,去除无法利用的物质,海绵的吸水口会缓慢释放包含废物的粘液。这些粘液在海绵表面移动并积聚,有时海绵会收缩并将含有废物的粘液推入水中。不同于人类,海绵“打喷嚏”的过程很慢,一次大概需要半小时。海绵喷出的粘液中含有浓缩的有机物,能够作为周围鱼类等动物的食物。这直接显示了海绵是如何通过利用水中溶解的有机物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进入食物链的食物来源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