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美澳联手复活灭绝物种,是否会破坏生态?为何不拿来复活恐龙呢?

常驻编辑 科普中国 2022-08-20 物种   恐龙   殖民者   古生物   澳大利亚   美国   琥珀   基因   生态   动物   生物

最近美国又开始搞事情了,根据BBC昨日的报道,美国与澳大利亚两国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复活实验。当然了不是复活死人,而是复活曾经灭绝的动物——袋狼,据悉他们表示会在十年内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来复活袋狼。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袋狼

袋狼虽然叫狼,可不是狼。它们尾巴又细又长最长能够到到61厘米。他的脸骨其实比较像狐狸,而背上的条纹又和老虎的条纹相类似,一条一条的,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很像。袋狼的嘴很大,它们往大了张甚至可以张到180度。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偏见”灭绝了袋狼

在1936年,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灭绝了,灭绝的原因也十分离谱,竟是因为那只袋狼被关在动物园内,而由于管理员的工作失职导致袋狼活活晒死。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袋狼灭绝后,有关太郎的消息。也一直层出不穷。有很多目击者称他们亲眼看到了类似袋狼的动物,但由于证据不足未能证明那就是袋狼,但在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了带狼的尸体而且是新鲜的尸体。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实袋狼在400万年前活得非常好,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地区,每天丰衣足食,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种群问题。但这一切的宁静都在人类到来后被打破了。在十八世纪后期由于英国殖民者登陆澳大利亚,袋狼就开始慢慢消失了。袋狼也成为了完全是由于人类的误解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动物。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当时欧洲殖民者饲养了很多的羊,而一些羊的离奇死亡,让当地人民认为袋狼就是攻击羊群的罪魁祸首,是它们使当地人们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袋狼就开始遭到牧民的痛恨,它们就是牧民的眼中钉,肉中刺。而这种偏见也被逐渐放大,他们认为一些家禽,比如鸡、鸭也是袋狼的心头爱。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尤其是有一位摄影师捕捉到了一些关于袋狼偷鸡的照片,而在这些照片公布之后,人们更加确信袋狼他就是一个有害物种。看问题只看个例是看不清事物的实质的,其实袋狼只是背锅侠,真正大量偷吃羊和家禽的凶手是澳洲的野犬。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但人们已经被蒙蔽了双眼,当地政府还下令拿出高额赏金鼓励人们捕杀袋狼。捕杀一只袋狼就差不多能得到八百块钱的人民币的报酬,这谁能不心动?有些袋狼甚至还被做成了标本,或者用于进行皮毛交易。在二十世纪初期,袋狼这一种群就已经濒临灭绝。1930年后,科学家们也为袋狼这一物种数量堪忧,他们试图采取保护,但公众舆论难于转变,毕竟还袋狼一个清白已经太晚了。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总之,人们对袋狼这种食肉动物的天然恐惧心理使得袋狼遭受捕杀,其数量在不断减少。外加当时由于病毒入侵,也导致大量袋狼死亡。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何复活?

想要复活古生物或者灭绝生物大概有三种方法。一种就比较直接,因为人类能够从野生动物驯化培养出一些家养动物。同理,如果条件合适应该也能够一代代筛选、培育出灭绝生物或者说近似的生物,但这种方法时间漫长,且要求物种各个遗传功能、特征明确。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二种方法就是克隆技术,借助完整的遗传信息和核移植技术进行克隆。克隆羊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但是想要保存极好的细胞或组织是很难的。而且克隆成功率并不高,需要不断尝试。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基因编辑,就是知道一类灭绝生物的生物基因,而找到与它类似的生物,在帮它们的基因组不一样的地方都用基因编辑,进行更改那么这个灭绝的生物就回复活了。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lJA拜客生活常识网

袋狼复活实验主要运用的是最后一种,在与袋狼具有相似DNA的物种中提取干细胞,然后运用现有的基因技术进行重组,从而将袋狼复活,

相关阅读:

  • 江苏物种日历·立夏 | 薰风带夏来,万物并秀
  • 在心理学上,为什么我们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时没有恶心
  • 金属蚀刻残留物对蚀刻物种密度和均匀性的影响
  • 江苏物种日历·小满︱清和入序殊无暑,小得盈满
  • 九寨沟首次发现新分布物种
  •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我们都想错了,科学家找到答
  • 巴拉圭发现一种新蛇种:此前科学界对此一无所知
  • 研究人员在檀香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海参物种
  • 人类会成为星际物种?何为“大过滤器”?最早2371年达I级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运作速度是之前想象的两倍吗?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