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大概是没看屠宰过程吧。现在的肉都是处理好的,有些甚至都是包装的十分精美。
我家是农村的,以前养过猪,小学的时候,具体记不清了,但还记得那是目睹了杀猪的现场,尼玛,血淋淋的,一刀从喉咙捅下去,血就飙出来了,那个时候还小,不懂什么生啊死啊,但也许是因为阴影,那头猪杀了后,一口都没吃,连续吃了好几年的素,才慢慢好起来。
第二点也许是因为下意识。
人类会对可爱的东西施以同情,就比如说猫猫狗狗之类的,这些虽然也有人吃,但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下意识认为这些是宠物,不是食物,而猪、牛、鱼、鸡之类的,从古至今,人类都是把它们当作食物来饲养的,所以比起尸体这个称谓,食物更能体现他们的定位。
尸体,大多数人第一个想法是,哪个人死了?而不是哪个动物。
如果有一天,有哪个碎尸狂把人类的躯体搅碎,在混在其他动物的肉末里,应该没有一个人回去怀疑,肯定是高高兴兴的吃掉,因为是下意识的以为这是食物,而不是尸体。
所以有两点,一点是因为没有亲自看见其残忍,第二点是因为从小的认知。
最重要的一点是……
你能拒绝得了这些的?
O( )O
管它是不是尸体,吃了再说!
动物和植物本质上都是生物。你吃米实际等同于水稻的胎儿,你吃水果蔬菜,等同于吃植物的子宫。为什么不恶心?因为植物不会动,不能与人交流,并且存在的形式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你没把他当成生命看,你认为人类采集果实,耕种作物就是为了吃的,所以不恶心。反过来看,吃动物的肉,也就是你所说的尸体,就像吃植物的根茎,枝叶等等,人类捕猎,饲养动物同样也是为了吃的,所以有什么好恶心的?归根结底,吃肉也好,吃素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提供热量,让自己活下去。
问题:
在心理学上,为什么我们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时没有恶心感?
回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在自然进化中,我们会发现和人类一样的杂食性动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分布范围广,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因地制宜的寻找到可以替代的食物来延续生命。而单一食性的动物,它们往往会受限于食物的分布区域,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出现大量灭绝。人类不仅杂食,而且利用了火和工具,将食物链进一步扩大,从而将人类基因的轨迹繁衍遍布全球。恩格斯就曾经说过:“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相信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家们,能够更好的解释这句话的由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集体潜意识。
这是深植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的原始本能,由人类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集体经验所产生的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它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是经由人类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来的。所以,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他就会本能的产生对食物的欲望,而这些欲望中就已经包括了对甜的、荤的、香的等的味觉向往。这是我们的原始老祖宗在几百万年以前传递给我们的讯号,没有为什么,只有本能。
接下来再介绍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心锚”。
它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指在内心中将某种情绪与某个行为或情境建立了链接,当这个行为或情境再次出现时,就会条件反射的产生对应的某种情绪。比如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
为什么要介绍“心锚”呢?因为“尸体”这个情境会令人条件反射的产生“恶心感”。记得有一次请外国友人吃上海本帮菜,出于中方人士的口味习惯,我们点了一份“草头圈子”。席间,外国友人饶有兴趣地品尝了浓油赤酱的“圈子”,一边品味一边问:“What’s this?”我们坦诚地用百度翻译写上“猪大肠”翻给他看。瞬间,他的笑容凝固了,我想大概是出于礼貌,他硬生生地将这口圈子咽了下去,迅速地抿了一口酒,鼓囊了一句:“It's amazing!”之后就再也不敢乱碰他不认识的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