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网8月20日讯(王秀霞) 太阳系边缘的彗星为何会消失?这一直是天文家探索的难题。最近,一位天文学家提出,当靠近太阳时,这些长周期彗星会飞速旋转,以致最后分崩离析。
(图片来源:unsplash)
奥尔特云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地,位于太阳系的边缘。1905年,荷兰天文学家首次提出将奥尔特云作为彗星研究库。根据观察,许多奥尔特云彗星靠近太阳后都消失了。应该是有什么东西把彗星带走了,但当时的研究并未给出明确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彗星在接近太阳时,热量太高,彗星里的水都通过升华流失了,彗星也随之消失了。但根据观察,这些彗星应该是分解成更小的碎片,而非直接“化掉”了。
由于这些碎片碎得很快,也没有规律性,很难被直接观测到,天文学家大卫·杰维特(David Jewitt)转向了对自 2000 年以来靠近太阳的长周期彗星的历史观测。
他用美国宇航局提供的仪器间接测量水蒸气产生的彗星,以了解彗星的脱水速度。接着,他选取了27颗已被测量过运动轨迹的彗星进行观察。
杰维特预计,最活跃的彗星会以最快的速度解体,因为它们会喷出所有的水。但观察结果恰恰相反,最不活跃的彗星反而最容易分崩离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可以排除掉太阳引力的撕裂作用,因为彗星解体在离太阳比较远的位置就发生了。其次,彗星也不太可能与太空中的其他东西相撞而分裂。
杰维特认为,最好的解释是旋转解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水被加热到足以升华,水蒸气喷射,彗星便会旋转,并越转越快。较小的核心比较大的核心更容易推动,因此它们更容易旋转,直至解体。
杰维特表示,此次样本量较小,但结果还是比较科学的。他也会在未来一两年内进行更多的观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