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轩(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主任、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副主任)
自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到如今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产业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5G和区块链网络的建设推广为数字社会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数字工厂、数字金融、数字文旅、数字生活等一系列功能服务场景的创新开发则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增添了鲜活注脚。
数字化既是技术变革,也是组织与思想变革。当经济社会运行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为数据,当数据成为连接世间万物的信息纽带,当以数据为载体的事物能够被直观展现、深度推理和有效调控,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虚拟的数字印章和电子证照在现实世界得到普遍认可和使用,使得各类事务办理的效率大大提升;虚拟的数字货币在现实世界得到公开发行和推广,使得商品交易、货币流通和金融监管的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现实的物理环境和功能机构也在虚拟世界得到精准建模和重塑,使得资源利用和运营管理都变得更加科学、优化。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数字孪生、平行系统、元宇宙等新概念不断涌现,非同质化代币(NFT)、虚拟数智人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虚实融合的公共环境,不仅每个公民都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够文明、合法地产生、获取、利用和保护数据,而且政府的公共治理也需要突破原有界限,从统一、多层次、规范化的现实世界延伸到多元、去中心、开放化的虚拟世界,通过多方面内容的虚实互动,推进数字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以数据为基础,强化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在横向,数据资源的流通共享为教育、卫生、商业、交通、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治理创造了条件;在纵向,数据资料的分发汇集为省、市、区、县、街道、社区、网格的联动治理提供了支撑。通过数据对接,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公共治理;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和社会有效共振,充分释放治理潜能;通过数据开放,政府和社会和谐共融,大力推动治理创新。虚拟空间中数据的流动方向、交换频率和互操作过程,既受到现实生活中各单位行政管辖和利益作用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也促进了相关主体在数字时代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关系。在虚实融合的治理环境下,数据不仅仅是资源,也代表了相应权力和责任。各地方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局在统筹政府数据的同时,也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服务角色,为构建一体化数字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各领域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在收集和挖掘用户数据的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不足。可以说,数据的虚实互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数字治理的应用效果。
另一方面,以算法为抓手,完善治理体系的制度规则。虽然数据的广泛采集、传播和利用有助于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与改革创新,但无序的数字应用也会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和危机。正如现实世界的功能运行离不开现行法律法规的约束,虚拟世界的应用开发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则作为支撑。在虚拟空间中,产业的数字链接、业务的数字赋能、服务的数字惠民,都有赖于相应算法的合理、有效运用。面对现实世界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条件,其算法的价值导向、判断标准和计算方式对于数字治理的落地推行至关重要。从行为规范角度,应用算法必须保障虚拟空间的基本公共秩序,防止出现大数据杀熟、数字垄断、隐私泄露、数字欺诈等违法犯罪问题;从功能效用角度,应用算法需要匹配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情况,避免产生算法偏见、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消极负面影响;而从社会公益角度,应用算法还应考虑人类群体的一般道德伦理,鼓励推广爱心通道、“适老”服务、弱势关怀等数字信息援助。实际上,算法的虚实互动逻辑从侧面反映了政府数字治理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