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方面,以系统为核心,统筹治理工作的运行机制。数字治理并不只是特定情境下的数据分析或一些相互独立的功能服务,而是诸多数字应用构成的一整套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从现实世界的信息获取到虚拟世界的协调决策,再到虚实结合的调度执行,不同层面的数字系统建设为治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底层,政务云平台通过数据的汇聚、授权和监管,实现了各单位、各部门业务资源的统筹利用;在中层,城市大脑等数字中台通过数据的整合、挖掘和计算,实现了各领域、各环节业务运行的统筹优化;在上层,数字驾驶舱和各种虚拟门户通过数据的归结、展示和交互,实现了各场景、各要素业务效能的统筹管理。而在新需求、新理念、新应用的驱动下,数字治理系统也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面向“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码通行”等各类综合治理平台。尤其是当系统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信息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可视化治理、动态治理、整体智治等全新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为复杂、多变、割裂的公共环境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系统的虚实互动状态很好地体现了政府数字治理的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数字治理要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现如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事务治理,各地方的人口、交通、环境和能源治理也都面临巨大挑战,空间发展的不平衡、职住关系的不协调、资源开发的不和谐、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和问题,虚拟世界的数字应用给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欠发达地区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通过算力枢纽间的联通、融合,实现了其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杭州、成都、长春等城市利用道路交通的一体化数字治理系统,对交通流的潮汐特征和易拥堵的通勤路段及关键节点进行感知、分析、识别,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公交线路优化、班次调整和可变车道设置,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上班族日常通勤时间;北京、雄安、广州、厦门等地作为最早的一批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试点,通过对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进行深度整合,搭建了跨行业、跨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底座,为城市的协调规划、科学建设和精细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则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构建了智慧能源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电力“源网荷储”的物联感知、大数据分析、可视化交互,实现了能源的多源协同、动态供给和清洁利用。数字治理充分发挥了虚拟环境对现实世界的支撑作用。
同时,数字治理也不能忽视现实社会对虚拟世界的约束。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虚拟世界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活动也日益丰富。它既是社区,也是工厂,还是商城和办公室。在数据、算法、系统的共同作用下,用户能够在其中自由地沟通交流、生产经营、休闲娱乐、工作消费,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超越虚拟世界本身的权益争端、外部影响和责任认定。例如:虚拟世界中的数据分析、计算和传播,不仅仅涉及到虚拟应用本身,也涉及到现实世界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力和利益;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行为言论,其功能效应不光反映在特定的虚拟场景中,也会对现实世界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产生作用;虚拟世界的利益侵害和秩序破坏,可能源于数据的错误、算法的疏漏、系统的失灵,但其监管和维护职能却必须回归到现实世界的功能组织和行为个体。虚拟世界可以有其独特的经济、货币、资产,也可以有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但它并非完全独立于现实社会而存在,绝不能忽视现实社会对虚拟世界的约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的数字治理,必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创新与传承、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关系,在虚实互动之间满足政府监管与服务的现实需求,为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切实提升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