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印度人说英语口音较重,但这种口音从来不影响他们表达自己。
他们既敢说,也善于使用西方人和英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如果想在印度本地的学校里当上社团领袖,就必须首先拥有能说动他人的优秀口才。
因为在那里所有的社团负责人都是通过演讲比赛之类评选产生的。
印度学生从小到大,通过这些活动养成了比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对一名普通的码农来说,口语是否流利并不重要。
但要想担任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语言和沟通能力的优势就变得极其重要。
02 印度式“抱团文化”
在美国的印度裔移民通常喜欢住在朋友附近,有时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公寓大部分住户都是印度人。
在工作场所也不例外。
20年代80年代初,第一批在硅谷创业成功的印度移民深感第一代移民的种种艰辛,所以就开始帮助一批又一批来自印度的同胞。

硅谷的印度节日活动
他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协会,为刚来美国的印度移民提供非常重要的服务,如拓展人脉、创业孵化和资金支持等服务。
比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有全球“技术领域”投资之王称号的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他本人就是出生在印度的硅谷第一代印度移民企业家。
科斯拉为很多初来乍到的青年人提供了人生导师一般的提携和帮助。
从8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的时间。好几代印度移民企业家,使硅谷出现了成熟的印度圈生态。
印度移民的人脉关系网,已经渗透各行各业。
03 印度H1B签证人数碾压全球其他国家
从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间,美国h1b签证的数量有绝大多数都发给了印度人。
2017年,印度占获批h1b签证总人数的75%,获得申请数量达到25万份。

第二名是中国,3万多份占总人数的11%,可以说印度在人数方面完全碾压中国。
这是将近7倍的人数差距。
而且,近年来随着美国整个社会对中国裔产生的警惕,中国移民取得的成绩已经很好了。
我国在90年代以前,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留学英美的。
90年代以后,中国赴美留学就业的人才多了起来,但印度在这个数字上面一直位居第一。
04 中国人和印度人有一个根本的差别。
如今的印度,还不够现代化。

如今的印度
高科技人员如果留在印度本国,是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大展宏图的可能的。
于是,印度精英的最佳选项和唯一希望,就是移民到硅谷。
可对许许多多的华人顶级精英来说,除了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成为董事会任命的CEO外,还有一个选择:创业。
在美国创业和回国创业。
比如zoom老板袁征,身家百亿美元的华裔第一代企业家。

比如大佬李彦宏曾在硅谷著名的搜索公司上班,而那时候的李彦宏是工程师。
他敏锐地发现中国没有自己的搜索引擎,果断地怀揣硅谷风投资金回国创业。

比如大佬张朝阳本来是个物理天才,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MIT攻读博士,拿着导师的风险投资回国创建搜狐,是将互联网带进中国的人。
张朝阳曾说,他认为自己只有回到国内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情。
在2022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蝉联榜首,占榜单145家企业。
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却屈居第二,有124家企业上榜。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我们自己的APP和产品。包括我们每天使用的社交软件,好用的搜索引擎,云服务等。
但印度呢?
他们还在用着别人做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