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媒不点名批评顺丰:于情不顾、于理不合、于法不容

“个别快递公司的做法,于情不顾、于理不合、于法不容”——这是9月19日《经济日报》对某家快递公司不点名的严肃批评。
这是在批评谁呢?事出何因引起媒体关注?
据报道,杭州的一位用户近日在顺丰下单了同城急送的订单,将20克黄金寄送到客户住处。这位用户在寄送时特意进行了保价,价值大约为8000元。
随后,快递员告知黄金丢了,并报警。顺丰客服提出赔付2000元的方案,该用户无法接受。
另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称,近日,客户王先生反映自己在顺丰寄了一件价值17000元的手办,因为价值昂贵就花108元做了18000元的保价,在寄的过程中手办有破损,导致手办贬值,随后要求顺丰按照保价赔付或者赔付无损全新的手办。
不过,顺丰方面称只能赔偿500元。顺丰客服回应称:保价不是保多少赔多少,是综合考虑快件实际损耗和保价金额按一定比例赔偿的。
一周之内,接连出现保价问题被曝光,顺丰被《经济日报》不点名的严肃批评也就不难理解。
实际上,类似事件在顺丰时有发生。
今年6月,一位用户寄送3颗钻石,其中一颗价值23万元的钻石丢失,事情发生后顺丰方面报警,根据保价额度提出赔偿7万元,该用户并不接受。
当时顺丰方面回应称,这个赔偿额度是根据保价相应比例来计算赔偿额度的。李女士并未足额保价,因此只能打折扣。
另据天眼查APP显示,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存在数百条法律诉讼信息,相当多诉讼涉及财产损害、服务纠纷等情况。顺丰在下单入口处显示《电子运单契约条款》,对不同情形下的赔付做出了预定,其中规定因顺丰原因导致保价快件在运输环节发生全部灭失的,顺丰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保价金额。
《中国新闻周刊》直言,对一家以高质量服务著称的企业而言,保价赔偿争议可能导致企业陷入信任危机。顺丰自成立以来,以“快”著称,时效物流是其核心产品线,送的东西大多是文件、票据和高价消费品等。
《经济日报》评论中指出,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时被媒体曝光。快递公司保价形同虚设,赔付标准任性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对快递行业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个别快递公司的做法,于情不顾、于理不合、于法不容。
于情来说,寄件人作为消费者,是快递公司的顾客,在服务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快递公司都应主动解决。对于企业来讲,令人满意的服务,应建立在良好的交互关系之上。也就是说,快递企业应解决服务环节中存在的痛点,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给顾客带来良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