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爱因斯坦就逃课,自己继续去钻研麦克斯韦。
和我们现在一样,老师们对“刺儿头”的态度永远是刻薄的,爱因斯坦看不上这些“过时”的教授,教授们也觉得这个人不听话,而且还懒(不上课,还不交作业),这些教授刻薄到什么程度?
他们竟然建议爱因斯坦改行去学医。
这对于一个天生的物理学家来说,是莫大的侮辱。
但在这所“最好的”大学里,爱因斯坦也并非一无所获,他在这里结识了他的妻子米列娃,说来神奇——米列娃是从医学换行学物理学的,而教授们却建议爱因斯坦从物理学转行去学医。
或许是教授们真的不喜欢爱因斯坦,也可能是一个人不把考试成绩当成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把钻研真理当成目标时,他对分数就没有那么在乎。
两个人在1900年大学毕业时成绩垫底,物理系总共有5个人毕业,爱因斯坦排第四,米列娃排第五得重修一年。
前面三位都得到了正式的“教职编”,成了职业的科学家,吃喝不愁,而爱因斯坦两口子不得不为了生计奔波,真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他为了养家糊口到处去给别人做家教(这可能是这个行当最牛叉的家教了),后来好不容易在专利局找到了一个很低职位的工作。
到此,爱因斯坦确实和很多胸怀大志而面对现实的人很像,在五斗米面前,头颅不得不低下去。
这就是爱因斯坦26岁之前的生活。
而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是真正的天才,且极其幸运,幸运真的是实力的一部分。

25岁,还在为五斗米折腰的爱因斯坦
(二)这个天才,奇迹创造的速度令人震惊!
有些事情,不得不说是上天安排好的,比如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为何必定是他呢?
上节说了他极其幸运,幸运之处主要有两点:
- 此时的物理学界正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麦克斯韦留下的那个巨大的疑问——光速,到底是相对于谁的?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没有人能解答;
- 此时的爱因斯坦,正处于一个物理学家创造力的巅峰时期。
上节的最后也说了他的天才,他的天才之处也有两点:
- 当时除了他,还有两个人其实也摸到了相对论的大门,一个是数学家洛伦茨,但很可惜他在物理学上的造诣不是顶尖的;一个哲学家彭加莱,他也是物理学不够好。这两人即使摸黑到了相对论的门前,但要打开这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总差那么一点点;
- 而爱因斯坦不仅在物理上是顶尖好手,他在数学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知道,数学最基础的底层学科,他在十几岁时自学了微积分),更难能可贵的,爱因斯坦没有被已有的知识限制住自己的想象力,他自始至终都有一副自由自在的眼光,他从小那种对物理的直觉一直都在,还敢于质疑现状,敢于放飞自我,然后再严密推理。
正是因为真正的天才还处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巅峰,他在1905年创造了奇迹。
在瑞士一个不起眼的专利局里,小小的助理检定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用非工作时间搞出了六个物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用杨振宁的话来说,这六篇论文引发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革命:光、时间、空间、能量与物资的革命。
6月9日——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他说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这篇论文洞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
而在这之前,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光是连续的波动,这篇论文在15年后还获得了一个小奖——诺贝尔奖。
7月18日——爱因斯坦又发表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当时的显微镜太弱鸡了,看不到这么微观的东西)。
9月26日——爱因斯坦再次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动力学”的论文,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11月21日——爱因斯坦发表了《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这篇论文运用狭义相对论严密推到了震惊世界的量能方程:E=mc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