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诸多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开始投身于新能源造车大潮。恒大、宝能、合生创展、格力、万达、乐视、百度、小米、华为等知名房地产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先后下场,加入造车的大军。目前,日益兴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印证了这些企业投资方向的正确性,但方向正确并不等同于投资成功,而这些大佬们却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去,甚至有的大佬孤注一掷。对此,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在自己领域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自己没有优势(尤其是地产造车)且投入巨大的行业深耕?究竟造车有什么魔力,让这些大佬们如此热衷?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点浅见,供各位读者参考、讨论。
首先,这些大佬所带领的企业看似如日中天,实际上已经出行瓶颈,甚至有的企业后继乏力,必须寻求突破。
以房地产行业来看,房价前两年已经上升到了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高度,如果继续推动房价上涨,一则市场购买力不足,二则影响民生,不被政府部门所接受。房地产企业这个大雪球如果不想滚落悬崖或撞上大山,最好的选择便是选择一条宽广且长远的赛道。为此,很多房企都进行了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但鲜有成功的先例。恒大先后尝试了矿泉水、粮油、乳业,但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才孤注一掷,将剩余的筹码全部压在新能源汽车上。
说到这里,就有人要问了:遇到瓶颈了,靠水磨功夫打破屏障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条不熟悉且风险很大的路来走?其实,如果可以选择,有些企业在遇到类似瓶颈时,也倾向于靠水磨功夫来打破屏障或寻找一条更为稳妥的赛道。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在资本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资方不会接受企业长期原地踏步。而且,很多房企前期借助政策红利及较低的技术门槛吃到了鲜美的肥肉,若将来必须在丧失政策红利的情况下去啃硬骨头,很多企业难以接受,也可能没有磨练好那副牙口。
房企有上述瓶颈和政策限制,但互联网行业没有这样的困境呀?而且,互联网行业负债率也没有那么高呀?为什么也选择去冒险?其实,互联网行业虽然整体实行轻资化运营,负债率不高,管理比较灵活,但由于没有固定资产,前期的融资渠道更窄,资本化程度相对更高,而且绝大部分收益源于业务盈利,没有固定资产升值这一项福利,所以资本驱使着互联网企业不断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旦互联网企业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或没有长远发展的希望,资本便会放弃这家企业。鉴于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研发成本都很高,若缺乏资本的支持,而公司的盈利又不足以覆盖企业的经营及研发开支,那么这家企业很快将失去竞争优势,泯然众人。
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成熟,竞争对手相对较少,且享有政策红利,就很多大佬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无疑是一片蓝海。
这些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可谓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各项优惠政策、补贴,让新能源汽车企业过得极为滋润。甚至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汽车还停留在PPT阶段,但政府特批的土地,给予的补贴都已经到手。更为夸张的是,还有企业靠PPT造车,将公司推上市了。这些利好政策及现实案例,让房地产行业及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坐不住了,资本市场更是为发现这一片蓝海而欢呼。
在普通民众的眼中,造车还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而互联网企业造车的优势并不大,房企就更没有优势了。那他们的自信源自哪里呢?互联网企业在造车上的优势在于自身计算机技术比较领先,容易在自动驾驶技术和车机系统方面快速地取得优势,但在整车制造及供应链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互联网企业往往会与传统车企进行合作,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房企为了填补技术的空白,就开始买买买,为了建立供应链平台,则实行挖挖挖,简单粗暴地用前期的资本积累来换取造车的基本条件。至于造出来的车,其自身品质及竞争力如何,不是造车新势力最先考虑的问题,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车造出来,让消费者及投资人看到希望。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包容度相对较高。选购新能源汽车时,许多消费者重点考虑的是政府补贴、上牌、节能、新体验等方面的因素,并不像选购燃油车那般重点考虑实用、品质、舒适等方面。另外,因动力系统的不同,新能源汽车造车的难度较燃油车要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