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刘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仍然较为零散。 卫星互联网建设属于商业航天工程,对卫星数量要求有爆炸式的增长,其规模和复杂程度没有先例。
“我国布局卫星互联网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较高,制约低轨卫星快速组网;二是多项关键技术未臻成熟,影响商业化开发进程。” 增加火箭有效载荷完成“一箭多星”和火箭复用技术是实现低成本卫星组网的关键技术, 截至2021年底,SpaceX单枚火箭回收次数已经达到11次,整个“猎鹰”系列完成第100次回收,相比而言,我国在火箭有效载荷、复用技术等领域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实力。
刘暾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有望率先取得快速成长,并在行业领域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而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则随着星网集团的成立,将进入有计划的长期行动。
“中国星网的成立是为了统筹国家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这个事,相当于梳理行业的整体逻辑,现在还在梳理和调整阶段。调整期结束后,民营公司可能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徐佳康说。
记者|陈鹏丽 杨煜
编辑|王月龙 董兴生 杜恒峰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