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 陆涵之
作为中国重要的消费形式,过去十年,电子商务交易的用户数量、规模均呈现快速攀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 2022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1亿,占网民整体的80%;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仅为3.02亿,占网民整体的48.9%。Wind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从2013年的4.5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92万亿元。短短数年,用户规模提升1.68倍,交易额增长2.26倍。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商产业在消费者购买体验、物流供应链、商家经营策略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改变。
下单:从PC到移动,再到直播
在消费者购买体验方面,消费者已经从过去的PC端下单,逐步转移至移动端下单。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all in 无线”战略,将淘宝移动化作为发展重心。2015年的“双11”当天,912亿元交易额中有2/3发生在移动端。2016年淘宝卖家大会上,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介绍称,淘宝全网近80%的流量来自无线。在2017年“双11”期间,淘宝移动端成交额占比已经超过90%,京东的移动端成交额占比也达到了89%。
在转向移动化之后,电商平台的内容从图文形式向短视频/直播转变,直播电商兴起。
电商直播的竞争,本质上还是人、货、场的竞争。在人方面,主播需要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在货方面,比拼的是商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上新速度;在场方面,需要优化直播的场景设计,让内容更加丰富。
伴随着竞争的演进,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招兵买马”的政策,在电商平台做生意的商家行为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与图文为主的网红店一般一个月上新两次不同,直播基本天天播,每天播出至少4~6个小时,对于货品的款式要求巨大。“多款式、小库存”的特点,对供应链的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33万,占网民整体的44.6%随着2021年下半年国家对电商直播行业加强税收规范管理,该行业开始进入冷静期。
杭州一位服装商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电商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一种售卖模式能够撑两年就不错了。”
物流:从四联纸质单据到电子面单
过去十年,快递业务量快速攀升。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083.0亿件,2013年该数字仅为91.9亿件,翻了10倍。在快递单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开始被应用到快递物流的各个环节。
以阿里为例,依托电商业务优势,2013年阿里巴巴开始在物流布子,菜鸟成立。
“当时消费者收到的包裹大多是四联单,包裹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分拣的,完全不具备自动化分拣的能力。现在主流分拨中心都是自动化的,第一个就是电子面单,把地址信息化。”今年7月,在菜鸟开放周·科技日中,菜鸟科技副总裁、物流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丁宏伟表示。
“在菜鸟过去八九年的发展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数据、算法、AI的能力,希望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打造出来的数据产品,比如数据运营的方法论、大数据的中台能力,给到我们整个行业,去服务企业客户。”丁宏伟表示。
与此同时,快递物流不断走向乡镇、农村。
在供给侧,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下沉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助力农产品向外地销售。如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将供应链、物流等零售新基建不断向下延伸,通过溯源体系、技术输出、品牌赋能、渠道拓展等措施促进农产品上行。在需求侧,通过不断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带动农村消费,促进工业品下行。全国建制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当前已经达到98%,解决了农村居民网络购物过程中的物流配送难题。
玩家的进击与挑战
过去十年,“双11”购物节交易金额每年都在创新高,天猫2013年“双11”交易额为350.19亿元,2020年该数字上升到了4982亿元。短短几年,增长了13倍。
在巨额成交量的刺激下,6·18、农货节、年货节等各种购物节相继登场。
根据京东的数据,今年6·18购物节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达3793亿元,但增速不如以往。在2018年,京东6·18购物节期间累计下单金额为1592亿元,五年增长了两倍多。
在交易额攀升的过程中,“双11”、6·18等购物节的购物周期从过去的一天,变成了如今的十多天、二十多天。商家对于该节日从以前的兴奋、刺激,到如今已经成了日常。营销形式也从过去的纯线上,演变成线上线下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