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雷军在央视纪实访谈节目《云顶对话》中谈及小米造车的经历时这样说“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选择。”
一时之间,小米又成为舆论的焦点。
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随后,小米造车进展非常迅速。首期投资就达100亿,造车总部落户北京,然后是自建工厂,敲定电池供应商,自研自动驾驶技术,投资100多家产业链以及50多家汽车科技公司。
小米造车搞得如此轰轰烈烈,结果只是一个被逼出来的结果。
这实在太法尔赛了!
深思熟虑的结果
其实小米在造车领域的动作早已有之。
2013年和2014年的时候,雷军曾两次拜访马斯克。回来之后,雷军的顺为资本就投资了蔚来汽车,接下来又投资了小鹏汽车;
2014年的时候,小米申请了9个和汽车相关的专利,当时引起了市场的遐想,同时小米内部也立项调研汽车项目;
2017年7月,小米与北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11月,小米与一汽奔腾签订战略协议,在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同年还和小鹏达成深度合作,与小鹏汽车达成深度合作,通过手机自带的NFC功能,成为小鹏P7的车钥匙。
小米之前是间接参与,这次是亲自下场造车。对于小米这种级别的公司来说,造车一定是深思熟虑过后的结果。
造车为了流量?
虽然雷军的话太凡尔赛了,但是他透露了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雷军说,2021年初美国宣布制裁小米公司,公司召开董事会商讨对策,有人提出了造车的建议,于是公司筹备了一个小组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的结果和雷军的本意大相径庭。雷军本想公司安心造手机,然而调研结果却是,小米不得不造车。小米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获得流量,而风口上的电动车就能提供足够的流量。
大家看出来了吧,小米造车的初衷是为了流量,这基本就是很多企业跨界造车的最底层的想法——为了给原有品牌造势。
恒大造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年恒大在房地产行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后,就一直向各个领域都拓展市场,恒大先后在足球俱乐部、矿泉水、粮油、奶粉等诸多领域做过尝试,而恒大汽车是造势效果最好的——一车未卖,市值最高点达到了5000亿。
而华为则成为目前跨界造车最成功的案例。华为通过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混得风起云涌,既能提供软硬件配置,还能给主机厂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还能深度参与整车的设计和研发,甚至还能下场卖车,华为俨然成为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华为目前已经和30多家新能源车企达成了合作,设计的车型超过了100多款。
这是华为继消费者业务重创后,一个可以托住华为的业务。关键是,这个业务天花板极高,成长性很高。
其他的企业大体都是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界造车品牌有:手机领域的华为、苹果、小米、OPPO;地产领域的恒大、宝能;互联网领域的谷歌、百度、阿里、腾讯、360;家电领域的美的、格力、海尔、创维;出行领域的滴滴、货拉拉;科技制造领域的联想、大疆创新、富士康等等。
这么多的企业集体扎进新能源造车的赛道,他们都是认真造车的吗?或者是能造出来吗?显然不都是。那它们图什么呢?客观原因是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因为新能源造车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以及税收方面政策倾斜力度非常大,对于这些知名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像蔚来汽车在最悲惨的时候,合肥市政府还直接伸手援助了70多个亿,就是要把蔚来留在当地。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也是非常大的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