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原数学系主任江泽涵、清华原数学系主任段学复、燕大原数学系主任许献瑜悉数留任,加上丁石孙、许宝騄、周培源等学术大师,一时间,北大数学力学系群星璀璨。全系共有29名教员,单正教授就有10人,并由数学大师段学复出任首任系主任。
凭借众数学、科学大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号召力,全国各地的年轻学者纷纷前往北大学习、交流。在这些数学大师的培养下,年轻教员逐渐成长为骨干,青年学子人才辈出,北大数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水涨船高。
此时,北大数院俨然已经成为国内数学学科不折不扣的中心。从这里走出的数学家,有许多在后来成为国内数学研究的领袖,他们也被称为北大数学史上的“黄金一代”。
顶尖人才辈出
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力学系分离、概率统计专业独立,北大数学学科发展更加纯粹。直到1995年,北大整合了全系数学类相关学科,成立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历届学科带头人段学复、江泽涵、丁石孙等人,前任北大数院院长田刚,都是响当当的数学大师。
在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田刚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了1小时报告。这是1897年世界数学家大会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数学家,是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田刚教授还在2002年当任阿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也是首位当选的中国数学家。
这些重要的国际数学活动,都慢慢有了中国人的身影,而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来自北大。
100多年来,北大数学学科培养了8000多名杰出人才,从这走出的院士达30多位。他们都活跃在各行各业中,有的专注于数学研究,有的凭借数学特长服务其他基础学科,有的进入企业用数学去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北大数院,有信息与计算学、概率统计、金融数学等细分专业,除了基础数学的研究外,也有应用数学领域。
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走出的吴文俊、王选,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们是北大数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数学学科“活学活用”的典型。
不疯魔,不成活
前不久,被称为“韦神”的北大数学怪才韦东奕的一个采访引发强烈关注:手提一袋馒头和一瓶矿泉水,不修边幅,不善言辞,用最朴素的话语接受完采访。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立马一段输出,以为北大数院的学生就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那留“爆炸头”的爱因斯坦、“裸奔”的阿基米德、不善社交的陈景润……很多人对数学家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字——“怪”。其实,大部分的数学家都不是这样的。
能够进入北大数院的学生,有奇才不假,但他们大部分人也是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的年轻人。只不过,他们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1)纯粹的数学研究
在京剧业内,有一句人尽皆知的行话:“不疯魔不成活”,用来形容北大数院的师生再合适不过了。
北大数院是北大中思想最活跃、学术氛围最浓厚的学院之一,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最为严格的地方之一:不仅选拔严格,培养也很严格。
北大数院,最不缺的就是“状元”“奥数金牌得主”,也有数不尽的少年英才,小小年纪就展露了极高的数学天赋。来到这里的所有人,都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出于最数学的热爱和天赋,想要一览数学之美。
(2)多元化培养计划
师生们在北大数院,可以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不管课堂内外,都有师生智慧的碰撞,随处可见埋头苦读的学生,和心无旁骛的研究者。
2009年起,北大数院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的年轻学子,形成了“一手抓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学科基础;一手抓科研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顶尖数学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