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位科学家是证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性,那么安东·塞林格则是真正将量子力学从理论推向应用,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
1997年塞林格及其同事首次发现,如果纠缠对中的粒子以相反的方向行进并且其中一个粒子以这样的方式遇到第三个粒子,它们就会发生纠缠,就会发生有趣的事情,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共享状态,第三个粒子会失去它的身份。
这种将未知量子态从一个粒子转移到另一个粒子的方式称为量子隐形传态。
还有一位是潘建伟院士导师
其实这三位大佬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就曾一起获得过沃尔夫物理学奖(2010年)——被认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还是按照惯例,盘点一下这三位大佬的过往成绩。
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是法国物理学家,因研究“量子纠缠”而闻名。
除了研究贝尔不等式之外,Aspect还研究中性原子的激光冷却,主要参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关实验。

目前Aspect是法国科学院和技术学院的成员,也是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教授。
继2010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之后,2013年获得尼尔斯·玻尔国际金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尼尔·玻尔奖,同年还被还被授予量子信息处理和通信的巴尔赞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Aspect的过往研究履历中,有着诸多的第一:
第一个在实验证明中排除测量站之间的亚光速通信,证明量子力学使可分离隐变量理论无效;
第一个通过实验证明单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第一个比较了相同条件下费米子和玻色子的汉伯里布朗-特维斯相关性;
第一个证明了超冷原子系统中的安德森局域化。
约翰·克劳瑟 (John Clauser)是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1964年,他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9年至1996年,他主要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
克劳瑟最广为人知的事项就是对量子力学基础的贡献,他的CHSH预测和弗里德曼-克劳泽实验被认为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已经成为标准物理课程(本科)的一部分。
在外界看来,他的理论之于量子力学,就相当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于狭义相对论。

安东·塞林格 (Anton Zeilinger)是奥地利量子论物理学家。目前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曾任教于因斯布鲁克大学,此外,他还是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维也纳分所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塞林格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也是潘建伟院士的博士导师。
塞林格教授积极推动中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83年起,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长期保持着沟通和交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