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和煦的阳光洒满城市。在沈阳,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通体“中国红”的机械臂,六个关节自由舞动,在大负载的同时完成细至微米的点焊作业;黄色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眼睛”紧盯上方运行着的生产线,稳稳托举、精准装配一气呵成;身着灰黑色“外套”、气质酷飒的工业清洁机器人,不仅自主规划路线行进,还会避开障碍、礼让其他机器人……在这里,上千台机器人正各司其职、自主工作。
这不是在“炫技”。完成调试后,这些机器人产品将迅速奔赴用户现场,在繁重、复杂乃至危险的岗位上代替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这又的确是在“炫技”。“他们”炫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前沿技术,其中不少技术或攻克“卡脖子”问题,解了企业、行业发展之难之急,或已在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中担当重任、大展身手。
今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来到新松公司,重点考察了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表示新松公司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水平。
“总书记的话,是对新松人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新松公司总裁张进说,“我们一定坚持不懈、不断创新、久久为功,努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松答卷。”
新:矢志引领,创新制胜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正蓬勃兴起,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身处风口,肩负重任,新松如何创造中国速度、中国水平?走进新松,从“新、欣、心”三个层次去探研,或有感悟。
新,创新。创立于2000年的新松公司,为纪念中国机器人事业奠基人——蒋新松院士而得名。创立至今,新松始终保持着特有的学术氛围,创新之志,薪火相传。
“正在测试的,是我们为新能源行业定制研发的第三代移动输送机器人,上周首批40台机器人启运发给用户。”9月19日,装配调试车间内,新松移动机器人BG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技术总监张妮娜看着眼前运行自如的黄色机器人“军团”,自豪地说,“旁边正在测试的是第一代、第二代产品,虽然名字这么叫,但其实,‘他们’并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各有千秋。”
这种移动输送机器人用于新能源电池生产的前道工序,负责将原材料运送到加工机台上。“第一代产品应国内一家新能源龙头企业的设备国产化需求而‘生’,新松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速自主研发,产品成功应用并在对接精度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张妮娜介绍,“第二代产品可在精度和效率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紧凑轻巧的第三代产品更加适应无人工厂的生产环境,满足新能源企业大批建厂的需求。”
三代产品,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每一代从研发试制到投入应用,新松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新松矢志不渝的开拓探索和无比宝贵的创新积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拥有4000余人研发创新团队的新松,持续创新攻关,相继攻克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前沿、共性技术,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起草并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百余项行业第一;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类产品,累计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欣:厚植沃土,活力澎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走在新松公司的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到处可见年轻人的面孔。据介绍,新松庞大的研发创新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欣,欣欣向荣、活力澎湃。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是新松持续深耕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支撑。
移动机器人BG研究院副院长吕祥仁就是其中的代表。1985年出生的他,2010年加入新松大家庭。
“我从小就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得知新松在‘招兵买马’,我放弃在南方的工作,毅然来到沈阳。”吕祥仁对新松的研发环境感受尤为深刻,他说“,这里为年轻人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给项目给机会给空间,年轻人敢闯敢试不怕失败。”
从一名普通软件工程师,到软件研发负责人,再到部门总经理助理,吕祥仁迅速成长。3年前,他被任命为BG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