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世界物理学家折磨成“精分”的量子力学,究竟是什么玩意?
实验的核心问题就是《哈姆雷特》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玻尔说,既然是量子猫,那么它在盒子里的概率是100%是活的,但也可能是一只死猫,是死是活,都有可能性,你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爱因斯坦、薛定谔:猫50%是死的,50%是活的,我们打开盒子之前它就已经死了,或者还活着,我们打开盒子看到的是结果,而不是诱发结果。
爱因斯坦调侃玻尔说,按你意思,上帝发现有人来看结果了,会在最后时刻决定猫的生死?
玻尔翻了个白眼:你别管上帝能干什么!

这个实验的本意是,如果不能从量子力学的光和波角度去给这只猫所处的状态给出一个合理解释,那么理论上的猫既活又死就违背了基本逻辑思维。
两派为此争论不休,直到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休·埃弗雷特在玻尔的叠加态理论上提出了多维宇宙概念,也就是所谓平行宇宙理论。
一个物理学实验最后演变为科幻小说题材,谁也没想到。
这还不算,关键是科学家们被折磨到疯狂,在于他们发现光子不仅会分身术,还具备意识。
双缝干涉实验显示,当有观测者的时候它就是粒子,就如牛顿所认为的那样,而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就是波,就如托马斯•杨的实验证实的那样。
不管你观察得有多快,光子都比你更快,仿佛能意识到人类是否在观察自己。
无论多少次实验都是如此,参与实验的科学家们几乎集体崩溃。
科学家们最后投降了,将此现象称为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说光以何种形态呈现,取决于是否存在观测者,你看我,我就是粒子,你不看我,我就是波。

估计大家还是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你上班时候摸鱼,打开工作界面假装勤奋工作,实际上呢,你又开了个界面在打游戏。
这时,老板出现,你迅速将游戏界面切换为工作界面。
老板看到的是你正努力工作的一面,心满意足离去。
那么在这个场景中,你就有两个形态,一个是摸鱼的你,一个是认真工作的你。
至于你究竟是什么状态,取决于老板有没有看着你。
看着你,你就是好好工作的优秀员工,没看你,你就是摸鱼的那个员工。
这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意味着如果这个你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而老板是观测者,那么你到底呈现波的形态还是粒子的形态,就取决于观测者有没有在观测你。
爱因斯坦对此表示,我解释不清楚,反正上帝不会掷骰子,肯定有我们尚未搞清楚的地方。
量子力学这样越说越有玄学味道,可事实上这就是困扰爱因斯坦在内所有科学家的,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