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望 可 再 生 能 源
陈 有 芳
地球越來越热,如果任凭这样热下去,人类还有救吗?
研究表明,40摄氏度以上高温,可致人脉搏加快,精神状态改变,出汗减少,头晕和昏迷等症状,老年人,身患疾病者,更容易死于高温。碳排放的“死亡成本”,引发高度关注。据一份研究报告(刋香港《南华早报》2021.7.30)称,到2100年,有8300万人(相当于德国人口总数)可能因气温上升而丧生。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员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最新研报告显示,全球变暖是如此严重又如此迅速,各国领导人2015年制定的气温上升1.5摄氏度的上限,很可能在2030年就被突破,而比预估提前了10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他强调,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扼杀我们的星球,并使几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已不可逆转。
这份由234位科学家起草、长达3000多页的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加快,两极冰融,海平面上升,导致热浪、干旱、强降雨等極端天气持续恶化。报告参与者、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默恩斯说:“情况绝对越来越糟糕,你无处可躲、也无处可躲。”
空调大量使用,导改恶性循环,升温更快。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必须在2030年之前完成碳排放量减半,在205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归零,否则根本无法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而气温一旦突破这个精心测算出的上限,就将给地球很多地区及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沿海城市福州,也成为“火炉”,夏季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热不可耐;近年来,笔者常返乡平潭海岛海泳,以避酷暑;这里尽管较福州气温会低几度,但安装空调的岛民越来越多,36度以上天气也不乏见,真正是人到那里,“热”就跟到那里;普天之下,感同身受,谁能迥避。
面对人类自已造成的生态窘境,减排减碳是唯一可行出路。科学家们希望敞开大门,付诸行动,认为避免气候变化最糟糕的后果是可能的,要刻不容缓落实措施,大力推广新能源应用,有效降低对石化等高碳能源的使用。
至2020年底,全球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可再生新能源政策,但力度各不相同。据报道,化石燃料所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投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国际能源署调查显示,2020年各国对光伏、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额为3590亿美元,增长7%;首次超过各国对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等“上游”产业的投资额3260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31%)。不少大公司都逐步将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这显然是可喜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