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而金融作为其血脉,二者密切相连。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推动金融资源更广泛在产业领域有效配置也成为重要课题。
“除了头部企业,实体经济中还存在很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不单单在生产方面科技利用率低,在获得银行授信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困难。”有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而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的出现,正是始于传统产业数字化需求的涌现。
这些科技平台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业务信息化、数据化,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融合”,将资金引入实体,在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可信数字化”桥梁。
以交易数据闭环让金融支持更加“靠前”
不同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仍然相对不高,在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数据采集率低,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面对其授信与风险评估的挑战仍然不小。
“在过去,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核心企业确权。如果核心企业不确权,这部分中小企业是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的,而无论是从积极性还是从确权后资金占用的角度来看,核心企业确权的意愿往往相对不高。”上述行业人士说道。
而在将交易数据转化为信用,减少对核心企业与传统金融模式依赖方面,已经有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做出尝试。
“去年,我们服务了一家基建行业的核心企业。这家公司2021年的应收账款规模约2万亿元,这意味着在其供应链上下游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中小微企业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金融机构出于风控成本以及数据不足等因素考虑,难以完全覆盖这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我们的服务路径之一,则是先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达成合作,再通过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辐射上下游,比如基建工程的材料供应商、提供劳务服务的分包公司。与此同时,我们还会输出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盛业(06069.HK)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原野告诉记者。
原野表示,“这些中小企业与我们的核心企业从一开始达成合作意向,会签订合同、采购、发货、签收,再对账、开发票,最后完成回款。但其实,在最开始准备订单的环节,这些中小微企业就已经需要资金投入,有了现金流的压力。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通过前期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风控,多维度验证这些中小微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然后在交易的各个环节提供更灵活和便捷的供应链数字金融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可以在更前端的供应链环节中获得资金的支持,比如说订单期间、到货期间、对账期间、账单期间、发票期间。”
在原野看来,盛业在整条供应链的运作里,并没有改变买卖双方原有的模式,而是在上述所提及的节点,为客户匹配与所处阶段相适应的服务。“在基建行业,我们大面积铺设‘智慧工地’,从智能门闸、深基坑监测、塔吊监测、全景视频监控、电子地磅等设备中,实时监控和获取整个工地的施工进度、物料进出、人员动向。这与ERP(财务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不一样,ERP系统统计的数据在时效性上是相对滞后的,可能是以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呈现,无法直接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而可实时获取或随时调阅的称重数据、影像记录、验收单据、材料区照片,可以让我们非常高效地了解到每一笔底层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且减少人工操作的繁琐流程和出错概率。这种交易数据的对接,在效率上的提升是清晰可见的,以前我们的风控专家要到处‘飞’,去到施工现场完成尽调,用户也要填写和上传很多资料,现在都是线上化操作,效率大幅提升。客户可能只用一天甚至当天就可以获得审批。”
今年8月底盛业发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盛业在产业互联网板块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6月30日,数字金融解决方案收入为3.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日均供应链资产余额约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52%。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约145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7%。平台累计客户数量达1141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9%。
“双链合一”打出普惠“纵深”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通过科技拓宽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覆盖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赋能深度与渗透力上也在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