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要说当下什么领域最引人关注,Web3.0必须榜上有名。
然而,非专业技术人士,如何理解它?为什么说Web3.0,让我们从互联网的客人,变成主人?
推荐你看这篇文章,了解Web3.0发展的来龙去脉。
科技分析师马修·鲍尔在他的新书《元宇宙改变一切》中,把元宇宙,比作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后继者。
在书中他讲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专家们预测高速数据网络将很快能把数以万计的人连接起来,大家可以通过它来交换信息,并且还能看电影、电视节目,网上购物,收发邮件,上传或存储海量的数据……
而现在“高速数据网络”这个词,似乎早已没有人提起了。
但,搜索引擎、购物网站这些确确实实,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必要工具。
今天,元宇宙,是大家的中远期的畅想,但或许再过十年,可能还有一个差不多的“术语”出现,代替元宇宙,指代未来。
但,不论术语如何变化,它一定会彻底改变每一个行业,从教育到生活方式,从消费行业到工业,从时尚产品到影视制作,无所不含。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对由元宇宙,还有Web3.0构筑起来未来生活,既憧憬,又带了一点对未知的疑惑。
想起曾经一位老先生在一场以元宇宙为主题的直播快结束时感慨说,“让我们享受人文时代最后的余晖吧”。
那么,Web3.0,到底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会如何开展?
影响是颠覆,还是渗透,还是开天辟地式的变化?
前段时间,“进化的故事”直播间邀请到了红杉中国最年轻的投资人,杜雨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分享。
希望这场分享能为你的“Web3.0想象”,带来一点实感体验。

什么是Web3.0:从客人到主人。
什么是Web3.0?
既然有3.0,那一定先有Web1.0和2.0。
那么,Web1.0是什么样的呢?
上个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有一台中央计算机控制核武器,但是他们担心万一计算机瘫痪,就没有办法及时掌控武器了。
所以,他们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即把很多计算机分布全国多地。如果一地的计算机被攻击,其他地方也还能正常运行。
这是互联网的雏形。
到了1989年,Tim Berners-Lee的小组向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交了一个针对互联网的新协议和使用文档系统,他们把它称为World Wide Web,也就是WWW。
最初它是用来帮助全球的科学家,快速交换、浏览自己的工作文档。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熟悉了。90年代,浏览器出现,我们的“冲浪”时代正式开始了。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用拨号连接和电话线上网,速度也不快,打开一个网页,下载一张照片就需要很长时间。
最典型的是门户网站,比如新浪、雅虎。他们的特点是,内容主要由这些网站编辑整理。
作为用户,我们只能浏览,就像翻一本杂志一样,只可读(Read-Only),不能改,不能互动,我们只是信息的消费者。
在Web1.0时代,所见即所得。
到了Web2.0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互联网,比如微博、微信、Facebook。
它的最初兴起,来源于社交网络。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大家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内容,写文章,上传短视频,发段子,或者做直播。
由此也诞生了很多网红、KOL、直播间的金牌主播,等等。每个人都有被看到的机会。
如果你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有足够多的力量,获得影响力。同时流量的聚集,也诞生了很多大型平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框住了我们的选择。
所以,Web2.0,是平台互联网,交互性变强了。所荐即所得。
但是,但是,这还不够。
有些人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虽然我创造和贡献了内容,但是本质上这些内容,并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平台。
比如,我在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网站可能拿着我的东西去做广告,去变现和赚钱,却根本不和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