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企业生存的土壤就是高度依赖国际大分工,而台湾省本土却没有形成能满足它技术的庞大依附市场。这是台积电的局限性。
而商业竞争逻辑虽然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考虑,但也需要考虑地缘政治因素,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大型科技企业,首先在背后要有国家市场作为依附,才能更好的走向全球。
从三星来看,三星是一个国际化企业,它在80多个国家雇用了超过43万名员工,无论是手机、家电以及关键零部件,都是面向全球市场。但三星的根在韩国,三星几乎涉足了韩国实业的大部分行业,包括电子工业、金融贸易、机械重工、建筑建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广告、物流、医疗等诸多领域。三星的GDP在韩国经济占比高达16%。
但三星不担心任何一个市场的坍塌,因为它在韩国经济占比中非常高,几乎是韩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在国际市场上遭遇了什么,三星都有本土庞大的市场作为依附与退路。
苹果也是如此,它有美国本土庞大的市场作为依附,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2021 年第四季度,苹果 iPhone 就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 56% 的市场份额。根据尼尔森的报告,苹果iPad拥有82%美国市场份额。
因此,苹果也不担心任何一个市场的坍塌,不担心某个全球客户与某个海外区域市场的突然砍单,因为它有庞大的美国本土市场作为依附。
华为在遭遇不断的制裁之下,能在今天活下来,也是如此。华为虽然因此在智能手机业务上大受打击,损失惨重,但华为的业务范围很广,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以及云业务,如今还有汽车业务布局等,产业链布局全面,涉及业务范围广。
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从去年的腰斩,到今年降到巅峰时期收入的1/4,但是其他的业务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依附,华为背后是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本土市场的依靠下,未来活下来没有问题。
中芯国际也是如此,中芯国际从当初的14nm到今天即将突破7nm,仅花2年时间,这速度比当年台积电和三星要快的多。
在全球芯片大幅度下跌的大环境下,全球大厂都在试图通过降价来去库存,降低风险,中芯国际上个月却在投入515亿扩大产能,在高投入之下,中芯国际依旧做到了正营收,2022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超过50%,高达245亿元。这本质也是源于中芯国际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依附。
台积电长期以来都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在过去,国内市场也在贡献越来越庞大的营收,在国际商业环境开放良好的时候,台积电依赖这种国际产业链分工以及站在顶端的技术优势赚得盆满钵满,但这种开放的国际商业环境并不是一直存在。
当台积电不得不断供华为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放弃了国内大市场作为依附的根基,生存与盈利已经不掌控在它自己手里,被动的陷入了依赖单一市场不确定的市场困局之中。
台积电陷入恶性循环
台积电高度依赖国际产业链分工,从国际大客户的庞大的订单收入来支撑它的盈利,它要通过持续的、重度的研发投入,才能不断维持着技术优势,进而从技术优势中获得订单。
但台积电的技术优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盈利,一旦市场收缩,客户订单转移,支撑台积电的技术研发优势不再,台积电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比如大客户大幅砍单3nm对台积电的打击颇大,毕竟3nm工艺是花了200亿美元投资建成的,少了客户就很难收回投资。未来研发投入的增长就很难维持。
而三星、英特尔还在强力投入研发,不断追赶,一旦台积电的营收滑坡,支撑的研发投入收缩,技术领先优势也或将很难持续维持,技术优势不再,台积电就很可能不再被客户需要。
而台积电又没有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依附,台积电也将陷入一个缺乏市场大客户订单——缺乏盈利——缺乏研发投入——技术竞争优势下行——竞争对手追赶——订单持续转移——盈利持续下滑的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