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还在找各种办法降低储存、运输氢的成本和危险。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把氢与其他元素结合生成容易运输的液体,比如氨水或者甲醇运输。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大都在实验室里,距离实用还有距离。
这不是第一轮氢能热。1976 年,赶上石油危机,美国国会通过 1.6 亿美元(算上通胀约合目前 10 亿美元)的法案,扶持氢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之后欧盟、日本纷纷跟上。
直到 2002 年,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还将发展氢能作为很重要的能源战略,提出 12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他说是用氢能最重要的结果是能源独立,摆脱石油上瘾,“如果充分开发氢能的潜力,到 2040 年,美国每天可以减少 1100 万桶的石油需求。”
但最后帮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是北美大陆丰富的页岩气等能源。因为制造、储存、运输、使用氢能都十分昂贵。当政府的补贴停止,美国汽车企业、能源巨头的氢能研究也基本停下。美国科学杂志《The New Atlantis》2007 年因此批评氢是 “骗局”。
过去这十五年,世界上的大多数的目光被锂电池吸走,氢能的价格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获得多大发展。氢还是不够便宜,不够方便和不够安全。
在各国政府大力补贴后。去年底,全球有加氢站 685 个,是加油站的 1/445,充电桩的 1/2627 。氢能驱动车只有 5 万辆,只占全球机动车的 1/30000。
现在又有一轮能源危机。各国迫切希望降低碳排,但欧洲的战乱让天然气供给大幅缩减、锂矿的开采也越来越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氢能又一次被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候选者。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50 净零排放》文件将氢能视为 2050 年实现全球零排放二氧化碳的关键部分,他们认为按照现在的热情推广氢和氢基燃料,能在未来 30 年避免排放 60 亿吨二氧化碳,与 4 亿辆燃油车跑十万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当。
但最终决定氢能是否普及的,它是否便宜、安全、方便。如果基础技术没有突破,产业政策并不能让一个新技术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