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认为,“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提出,与会议地址定于埃及有关,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会议必然更加体现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议题。
美国在极力阻挠该倡议。美国民主党原计划今年提供发展中国家的31亿美元,最后国会仅拨款了10亿美元,而且这还是在民主党同时控制众、参两议院和白宫的情形下。而质疑气候变化真实性和严重性的共和党即将控制众议院,标志美国未来就此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连“气候变化鹰派”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也叹息道:“(提供‘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政治基础完全不存在。”
而欧洲也放弃了自己“气候变化领袖”的席位,没有大力支持该倡议;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甚至有高级官员表示反对建立该基金,因为“现有的援助架构已经足够了”。除了担心该倡议对自己的直接经济影响,他们还担心美国会像特朗普时期撤出《巴黎气候协定》一样,再次“拍拍屁股走人”,迫使欧洲不仅要支付自己的份额,还需帮美国“擦屁股”。
李志青认为,“损失与损害基金”关键还是在于发展权,不仅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夺,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
“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世界各国于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其中表示各国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目标究竟是1.5度还是2度。在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许多国家试图将1.5度正式设为唯一的目标。然而,这也遇到了一定阻力;据悉,有一些发展中大国认为,1.5度的目标已无法实现。
气候变化专家普遍认为,如果各国最后不仅没有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甚至无法就“1.5度目标”达成共识,这届气候变化大会将会辜负人们的期望,尤其考虑到今年多地的气候灾难,以及2021年气候大会相对结实的基础。
在2021年会前,中国率先做出了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相继出台类似的碳中和承诺,确保202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硕果累累。然而,今年的大会显然无法复制去年“从无到有”的成果,而各国经历能源紧缺状况后,变得更为重视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不再愿意设立更为激进的碳中和目标,使得本次大会在会前就缺乏足够的势头动力。
最为成功的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协定》就在此商讨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被认为与中美2014年底的气候协议密切相关。当时,美国调整其原先的减排承诺,表示将于2025年减排27%左右(相较2005年),而中国做出的2030年碳达峰承诺,惊喜了全世界,给各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希望。
3月31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图源:央视新闻)
不过,美国随后撤出《巴黎气候协定》,则破坏了该良好势头。现在,许多气候变化倡议,都因以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为主的原因而无法得到通过;今年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也因此陷入困境。
虽然中美领袖14日见面后,同意重启佩洛西窜台后暂停的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但是从谈判到产生实际成果还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来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本次大会上,油气公司派出的出席代表数量创了新高,达636人。这仅次于石油出口大国阿联酋派出的1070名代表。
知名的气候活动家,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格(Greta Thunberg)表示,自己对本次会议不抱任何希望,之后也就不会因缺乏实际成果而再次感到失望了。
会议现场也令一些与会者感到失望。会场位于埃及东部西奈半岛海滨的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地处沙漠、远离其他居住区,常居人口约7万余人,这两周引来了3.4万参会嘉宾。许多与会者向媒体反应,感觉会议组织混乱:当地超市缺乏食物和水,厕所经常没有厕纸,9日甚至有下水管道爆裂。有些媒体还戏称,与会嘉宾提前亲自体验到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9日,参会嘉宾在烈日下排队买食物(图源:CNBC)
会议将于18日结束。挤在这个沙漠小镇中的3.4万人,能否在此前达成任何突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