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史宇航 汇业律师事务所 顾问
一、背景:Web3.0来了
在不同的时期,Web3.0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近期Web3.0最大的特点是允许用户“拥有”网络的一部分,真正成为自己数字资产的主人。
在该语境下,Web1.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中心化的网络,比如新浪、搜狐这些门户网站,网络空间内发布的信息、内容完全是由大企业、大平台所掌控,对个人来说无所谓自己的网络资产;而到了Web2.0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更多地参与到网络空间中的内容创作中,无论是微博、Facebook、Twitter或是B站,用户生成的内容(UGC)成为重要的网络资源,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也油然而生。
在Web2.0的背景下,用户通过手机、邮箱注册的网络账号成为用户重要的虚拟资产,但大多数情况下平台都会通过用户协议来规定平台对网络账号有最终的所有权,用户只有使用权。也因此我们见到了太多的案例,在网络游戏或平台服务终止运营后,用户只能黯然与自己的账号及其内容“永别”。

而Web3.0的理念则是基于非中心化的网络架构,用户通过私钥可以将自己的数字资产存于自己的加密钱包,并且从链内某一平台迁移至另一平台。这样的愿景,无论是对于商业模式还是监管都是颠覆性的。哪怕Web3.0无法完全替代已有的网络架构与商业模式,Web3.0面临的法律挑战都值得为人侧目。
二、去中心化:人人都是网络运营者?
网络运营者是《网络安全法》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是指“网络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管理中心化网络的思路,网络运营者需要承担大量的法律义务,比如日志留存、对网络系统的内容进行审核、对网络系统处理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等等。

在Web3.0的理念下,如果用户真正能够拥有了网络系统的一部分时,虽然会为去中心化的网络添砖加瓦,但也会让自己成为《网络安全法》意义上的“网络运营者”,进而在理论上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在Web3.0的架构下,更多地是需要用户对自己的数据、自己的内容、自己的token进行自我管理,因为客观上平台没有办法再越俎代庖插手用户的内容。
以网络运营者为监管的主要对象,背后的思路是要求运营者有能力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负责,是网络中心化时代的监管思路。这也导致在现行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代表的区块链监管中,是以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以及备案体系为监管抓手,并没有真正考虑去中心化给监管带来的挑战,更没有考虑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运作给监管带来的挑战,尤其是考虑到海外各种公链对境内居民的影响,一刀切地屏蔽无法成为长久之策。
《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最为核心的监管方式是备案。在2022年3月,微信就以“由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存在未取得法定许可证件或牌照,发布、传播或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行为,账号已被停止使用”为由,对多家数字藏品平台进行了禁封。微信官方发送的函件提醒中写到,“经平台检测,你的公众号因涉嫌存在NFT数字藏品交易业务,需要你提供NFT数字藏品交易业务资质证明。”而基于区块链的Web3.0也将难逃备案制度的约束,而平台会天然占据运营者的地位,从而淡化去中心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