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真正该做的是,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活动,不要因为怕危险、怕脏而限制孩子的行动。运动是大脑重要的营养剂,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身体协调性。同时,家长要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手机,以免孩子注意力下降。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课外班太多、学“伤”了
澎湃新闻:30年下来,找您做咨询的孩子中,哪个年龄层的比较多?
杨霞:以前,我们接待的孩子中,80%的孩子都是5到12岁的。现在,从两三岁的到18岁的孩子都有,青春期的孩子占了一半,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
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中学阶段的孩子,第一大问题是厌学,第二大问题是情绪,第三大问题是游戏成瘾。这也是全球都面临的棘手问题。
6到12岁的小学生,学习能力障碍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是最多的。
五岁以下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发展不足,包括语言发育迟缓、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情绪问题、自闭症倾向。体现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不合群、语言发育迟缓、爱招惹别人、躁动不安以及心理发育迟缓等。
澎湃新闻:您在《不抢跑也能超越: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心理训练法》一书中讲到,虽然厌学问题常见于大龄孩子,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形成于孩子成长的早期。请问导致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霞:我在做咨询过程中发现,孩子厌学有两大原因:一是课外班太多,户外运动不足;二是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导致学习能力障碍。
小孩天生是对外部世界有好奇心的,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从小多自己动手体验、创造、解决问题。孩子从中找到了乐趣,就会对什么都感兴趣,包括学习。
如果从小开始,家长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就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更可怕的是,可能会使孩子从“不让动”发展到“懒得动”。这种惰性一旦形成,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澎湃新闻:找您做咨询的很多是已经有厌学问题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及他们的家长,您一般会给些什么建议?
杨霞:就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学龄的孩子厌学往往是由家长施加太多课外班导致的。来我这里做咨询的厌学的孩子,几乎百分之百是学“伤”了才厌倦学习的。
所以,如果孩子已经厌学了、不想上学了,我一般建议家长停掉孩子所有的课外班,包括非知识类的,比如钢琴、绘画等,先让孩子回到最基本的运动和劳动。运动、劳动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学习意愿通常会逐渐提高。
但我发现,很多道理家长都懂,却做不到。比如,要在健康和优秀之间二选一的话,应该先选健康;但很多人做不到——孩子已经厌学了,还舍不得让孩子停掉已经交了培训费的钢琴课、外语培训班。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家长第一要务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探索发现。家长可以借助书本、故事、影视作品、博物馆、公园和旅游的机会,去充分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就不会厌学。
杨霞所著的《不抢跑也能超越: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心理训练法》封面
孩子做作业慢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
澎湃新闻:现在网上很多家长说,辅导孩子做作业很困难。有家长因为这一类问题到您这儿来咨询吗?怎么才能把孩子训练得写作业又快又好?
杨霞:有。
关于写作业困难,有少数孩子是因智力低于正常。多数孩子是因为另外两种原因:一种是,孩子没有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孩子,可以要求他写作业时不要听音乐、不要吃东西,写作业时模拟考试状态,按时间完成。养成了这个习惯,孩子就能既在平时迅速完成作业,又在考试时不容易紧张。
另一种是,孩子小时候感觉统合训练不足,导致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 Jean Ayres)首先提出的。感觉统合实际是人脑对于各个感觉器官,包括视、触、嗅、听、前庭以及本体部分感觉信息进行统一,进行解释、规划、概述的复杂神经心理过程,是进行一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儿童的脑部神经系统不能有效地结合外界的感觉刺激信号,导致机体无法协调地运动、作出反应。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能会存在学习能力障碍,体现为写作业拖拉、慢等。但很多家长开始可能并不知道孩子有这一问题,也没有引导孩子做促进感觉统合的训练,而是在忙着发展孩子的业余爱好(如唱歌、跳舞等)。我了解到,现在有的两三岁的宝宝也要上经典阅读、外语、绘画等多个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