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求高,期刊的发稿周期也很长。从投稿到录稿需要半年时间、从收刊到见刊还需排期,短则3个月,长则8个月,除去写作时间,发表一篇学报论文需要1年。“所有人都有(发刊)需求,但是期刊没有这么大容量”。
小许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如果期刊比较有名,有可能被当地的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稿”的方式“垄断”。如编辑向高校导师约稿,导师就可以带着两位学生一起投稿,这样一来,留给其他作者的版面就会少很多。
但这并不容易。由于师生的学术水平有差距,与学生一起“组稿”意味着导师要做出牺牲,如将自己的论文降低标准投出去。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己想办法“发刊”。
对于学生发刊难的问题,某211学校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孙老师告诉记者,在学生有论文要求时,她会带学生一起发刊。
在她看来,带学生发刊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多数学生在研究方法、研究伦理以及专业的学术视野方面较为欠缺。“有些同学是跨专业过来的,没经过严格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培训。带学生发刊,他们写的文献综述、理论梳理部分,我要一字一句修改。”
孙老师称,自己和学生合作发刊一般都会发表普通刊物。和学生合作的论文也更多选择实证研究,让学生去完成实证部分。“核(心期)刊更偏好于纯理论的研究,学生做不来。”
孙老师表示,尽管部分学生存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但都是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弥补的,自己作为导师,也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一步探索学习。
专家分析
辅导机构涌现在于高校未负责
警惕期刊编委做辅导机构教师
版面费是否该收一直是期刊出版行业的争论焦点。200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了《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通知指出,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单位或个人)收费约稿。据媒体报道,2017年《求索》 杂志主编乌东峰利用自己在审稿、定稿方面的职务之便,帮助论文中介发表论文336篇,收取不正当“版面费” ,最后难逃法律制裁。
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张峻在《掠夺性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中掠夺性现象的特征研究》中提到,众多的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期刊水平如何,收取版面费都是普遍现象。
张峻称,其中既存在低水平期刊尽量多发论文,并通过版面费盈利的问题,还存在论文代写代发中介赚取高额代理费的现象。而国内少数期刊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不高,但其载文量大,对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完全忽略,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论文代写代发的影子。
针对研究生花钱发刊的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红星新闻,这种现象是对整个学术环境的污染,学习的质量也因此降低。“归根到底,是学生习惯的问题,很多学生进入本科、研究生阶段,依然沿用中学的方式来学习,做题、写标准答案,并没有做好从事学术研究的准备。”
储朝晖认为,论文辅导机构之所以出现,一是高校没有负起责任,二是学生缺乏有效学习,“如果学生深入思考、参与研究,写作、发表论文会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如果缺乏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只是通过辅导机构进行指导,即使最终发表,也只是一个套作的论文,缺乏学术价值。”
储朝晖认为,“花钱发刊”是有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一些自然科学刊物的审稿不能主观想象,需要交给有实验条件的编辑进行审稿。这一类的稿件,作者根据相应的规范交审稿费,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他表示,人文期刊不应该有审稿费或者版面费,“新闻出版机构做出过明确规定,若收取版面费,则属于违规现象,应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罚,包括且不限于取缔刊物。但执法应该视具体情形决定,不能对所有收取版面费的刊物进行一刀切。”
针对学校“发刊”的硬性要求,储朝晖认为,学校有权利制定毕业规则,但是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现实情况往往是部分高校学生有能力发论文,但学校不对学生做强硬要求;而大量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锻炼,学校却对学生有硬性要求,最终只会加剧“花钱发刊”的恶性循环。
虽然有部门曾经治理过“花钱买版面”,但是需求不减。储朝晖建议,应该打破“唯论文论”,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学校应该组织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