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数据驱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实现方法侧重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自下而上面向敏态增加数据治理服务,建议在关系融合上从表关系下沉到数据字段关系,在数据融合上从元数据级到数据记录、值级,在质量治理上从数据齐全准到数据模型、数据资产化,在应用标准上从固化标准到动态标准,最终将使获取机器智能像读书一样简单。”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江商学院特聘导师雷涛说。
现今的人工智能热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张飞飞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输电通道安全目标检测技术及系统集成方案。“输电线路智能缺陷检测设备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模式识别等技术,可进行高性能的专业图像处理。智能化检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巡检负担,提高了巡检运维工作效率,缩短了巡检与运维的响应周期,节约了检测运维时间和人力财力。”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化平台,已经在智慧线路、智慧变电站等方面应用,并在数字化杆塔、无人机自动巡检、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院士团队教授罗贺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从2017年开始在智能语音处理技术上开展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声纹识别、音频场景分析在变压器检测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从单一变压器的短时时频分析到不同变压器的长时声纹分析,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断路器、开关室等设备的声纹异常检测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宋彦表示。
开门搞建设
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深度应用
“人工智能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重要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抓手,也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电网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智慧化的重要驱动力。”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电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专家周伟在沙龙上说。电力人工智能应用已成为公司数字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
出席此次沙龙的电力企业专家和代表一起研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电网业务智能化应用、如何构建人工智能平台的运行及运营机制等问题。
国网互联网部副主任樊涛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识别、认知、感知三个不同层次。人工智能与电力相结合有三个关键点,即数据、算法/模型和算力。“期望与会专家共同谋划国家电网公司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蓝图,在业务场景上创新,在关键技术上突破,助力‘数字新基建’建设。”樊涛倡议各方共建电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转化、孵化一体的协同机制,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工智能生态。
与会专家建议,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应共同构建电力人工智能生态圈,创新人工智能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北京电力经研院副院长李瑛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深入地应用于电力行业,使电力行业呈现出智能化、协同化、自动化、立体化和精准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大数据分析、云端信息融合、协同运维管控和服务决策支持等前沿技术为电网装备、电网信息化与智能化、作业安全和电力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了电网安全与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