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将战争矛头指向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军发动“端平入洛”之役,意图收复黄河以南故地却惨遭败绩,反倒给了蒙古军队破坏盟约的口实。次年末,蒙古大汗窝阔台命令长子阔端出兵巴蜀,自此拉开了蒙宋四川战役的的序幕。
在蒙宋四川大战的苍茫烽烟之中,一个地势险峻的山城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钓鱼城,这个地方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公元1236年7-10月,风头正盛的蒙古大军正式展开了对南宋的攻势。其中,蒙古西路军从陈仓道入蜀,连克仙人关、阳平关与剑门关,占据汉中,随后杀入川蜀腹地。
一马平川的四川盆地无险可守,蒙古铁骑如潮水一般席卷巴蜀各地。攻克成都之后,蒙古骑兵化整为零,分兵劫掠,川蜀全境陷入一片尸山火海中。
自唐朝末年丧失西北产马之地后,宋朝军马缺口巨大,数万军队骑兵配置不过百人之数耳。因此,当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与蒙军对阵时,蒙古骑兵“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退而不败,败而不耻,散而复聚”,使南宋军队疲于奔命。
不过,疯狂的屠戮激发了川蜀军民的斗志,蒙军不得民心,抢掠之后只能退出四川盆地,却留下塔海等人驻守蜀口。从公元1237-1239年,蒙古军队几乎每年都如同狩猎一般定期扫荡巴蜀地区,掠夺钱粮,杀戮人口。
1241年,塔海再次大举入川,又破成都城,并劫掠西川20余城,四川盆地再遭罹难。当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蒙古内部因大汗之位再出纷争,南宋朝廷获得喘息之机。
次年(1242),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战场上战功卓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战场的颓势,巩固长江上游。
宋军在四川各个江河沿岸(四川境内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长江及通江、南江、巴江等)及交通要道上,利用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互为声援,见于史料的就有重庆、钓鱼、大小良城(广安)、青居城(南充)、蓬溪城(蓬溪)等一系列山城。
各城依靠交通要道与水道相互联结,点线结合。其中,余玠任命播州冉氏兄弟为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刺史、通判,委派其督造钓鱼山城。随后钓鱼城便成为余玠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同时也成为蒙古大军征服川蜀的最大障碍。
到公元1250年,余玠借助蒙古内部权利斗争的契机完成了川蜀防御体系的全盘建设,甚至一度兵发兴元(今陕西汉中),意图收复失地以达到完全扼守蜀道的目的,虽未取胜,但表明川蜀之地经过数年修养已然获得初步恢复。
不过,就在此时,蒙古内部的权力争斗也告一段落,拖雷长子蒙哥经过残酷斗争,在公元1251年夏天继承蒙古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蒙哥汗。
蒙哥即位之后,马上调整对宋战略,准备重演当年灭亡金国的“斡腹之谋”,意图从西南对南宋腹地进行纵深突破。
公元1252年,蒙哥派遣忽必烈与兀良合台率领蒙古军队从六盘山南下,沿松潘草原与横断山脉河谷一路南下,于两年之后占领大理全境,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夹。
公元1258年,筹备多年的蒙哥大汗发动大规模攻蜀之战。蒙哥将军队分为三道入蜀:蒙哥自率一军由陇州(今陕西陇县)入大散关,走陈仓故道直下巴蜀;诸王莫哥(又作莫哥都)由洋州(陕西西乡县)入米仓关;万户孛里叉由渔关入沔州(陕西省略阳县)。
蒙古铁骑战力高昂,蒙哥所率主力横渡嘉陵江,破剑门关与苦竹隘,冲破山城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随后,蒙古军队沿嘉陵江南下,先后攻破沿江的运山城(蓬安县)、青居山城(南充市)、大良山城(广安县)。
终于,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九日,蒙哥沿着嘉陵江来到了南宋合州城的所在地——钓鱼城下,再向前一步,蒙古大军就能攻下重庆城,然后顺江而下,对南宋进行秋风扫落叶式的最后一击。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年关之前的风雪中,蒙哥汗派出宋人降将晋国宝前往钓鱼城招降。守将王坚一口回绝,并将这个汉奸扔下山涧喂鱼。
招降不成,大战便在开庆元年(1259)一触即发。
二月,蒙古军队从东面从鸡爪滩渡过渠江,至钓鱼山东面的石子山扎营,与钓鱼城东面的东新门隔丘陵而望。七日,蒙军开始攻打一字城墙(又称横城墙),钓鱼城在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由外部城墙一角向外延伸直抵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