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价下跌,买房者亏钱/开发商亏钱…钱被谁赚了?

01
房价下跌
什么叫不撞南墙心不死?在本轮楼市调控中、坚定信仰“房价永远涨”并于2017年入场的买房人估计最有发言权了。
2016年9月底,全国一盘棋开启楼市调控,打压疯涨的房价、抑制大家“买房暴富”的投机心理,可在眼前房价翻倍的现实面前,已没人再相信调控还能控制住房价:楼市周期调控了十几年,房价还不是越调越涨?哪一次调控最后不是变成了空调?
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与调控周旋、唯恐自己错过了“买房致富”的高铁,假离婚、假结婚、房产代持、信用贷、抵押贷、接力按揭贷……如同一头头死不回头的倔牛硬是往前冲。
如今这些人怎么样了?看下图:

这是最近一张流传于网络的环京房价图,数据虽并不一定精准、但大的趋势没有问题…在这轮楼市调控当中,跌的最惨的就是环京,有的楼盘已不是拦腰斩,而是拦臀斩、拦脖斩了。
其实何止环京这种远郊区域,在不少北方的中心城市,如天津、石家庄、甚至北京等城市的房价相对其最高点都出现了20%以上的跌幅。
再扩展开来,在本轮调控当中,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调…请杠精们不要再跟我反驳“深圳、东莞、宁波等城市的房价涨了啊”——请不要把特例当成普遍现象。
房价不涨就是跌。
哪怕房价稳定、甚至小幅上涨,只要涨幅不高于银行利率,其实就是亏钱的——你总得有月供要还吧、总得有利息支出吧…如果把买房的钱拿去做无风险理财,哪怕只是银行存款,这一亏一盈、一反一正间就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而从目前的态势看,楼市调控根本就没有放松的迹象,高层的决心之大超乎想象——起初不信的人也在慢慢相信。
房价趋稳、甚至部分城市的房价下跌或许就是趋势。
02
多方共输
曾经,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房价上涨、多方共赢”的欢喜局面。
在房价曲线上升的过程中,买房人赚钱、地产商赚钱、地方政府也有源源不断的丰盈收入。
早买房的人房产升值、财富膨胀,可以抵押融钱、可以卖房兑现,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一不小心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地产商在扣除买地成本、建安成本、人员工资、应缴税费后赚得盆满钵满,成就了一个高收入行业、成就了一批房地产首富们。
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实现了财政收入,再把这些收入投入到公园、道路、桥梁、医院、学校等市政建设中,城市由此变得越来越安居。
可如果房价下跌,一切似乎都变了…由曾经的多方共赢变成了多方共输、由皆大欢喜变成了怨声载道。
买房人亏钱了,在资产缩水的同时很容易债务杠杆断裂——要么房子卖不出去,要么能卖出去也不够还欠款。
地产商亏钱了,房子不好卖或低价卖出后不够支付工程款和各种融资(信托融资/银行贷款/明股实债投资)成本。
地方政府的收入因楼市低迷而卖地减少…要知道有些城市的财政对地产的依赖度能超50%,而这直接会影响到市政支出、甚至地方公务员的工资。
多方共输的局面并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近乎事实。
前段时间,环京某些楼盘的业主竟集体以断供相威胁要求地产“维持现有房价或原价退房”,某些大型房企因资金链危机致使旗下项目停工甚至有烂尾风险,某知名头部房企甚至传出“恳请省政府支持重组的情况说明报告”,部分地方政府若不是“六保”及特别国债支持、甚至公务员工资支付都困难……
一个疑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