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开局之变!中国城市竞争释放三大信号
另一个特点是,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首位度都比较高。在前10名的城市中,除了长春、哈尔滨来自东北,其余8个城市都来自中西部,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占了6个之多。
很明显,经济总量越低的省份,省会也越容易受到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首位度也就越高。
而那些首位度低的省会,急需做大做强,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强省会”战略,必须高调起来。
02
副中心城市即将崛起
有些省会的首位度不够高,而有些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却太高了。
比如上图中的银川、成都、武汉、西安,一个省份中除了省会城市外,再无拿的出手的“二把手”。
于是才有了“避免‘一市独大’”的提法,而解决办法就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
注意,前提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
在中西部18个省区中,尽管拉萨、银川、西宁的首位度都很高,但西藏、宁夏、青海的经济体量实在太小,现实层面难以再扶持一个副中心城市。
细数下来,也只有陕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6个省份算是有条件发展副中心城市。
而在这些省份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到了建设副中心城市:
湖南: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岳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衡阳建设现代产业强市;
湖北: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支持宜昌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川: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
陕西:加快宝鸡副中心城市和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安徽: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可以预见,一批副中心城市,即将在“十四五”时期崛起。
但副中心的建设,并非一句政策话语就能概括。
看下面这张图:

在省会城市GDP与副中心城市GDP之比上,最低的郑州也是洛阳的2.3倍,而最夸张的成都,是绵阳的近6倍。
副中心城市建设,必定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
而如何做好强省会与副中心城市的平衡,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03
大城市开始抱团
除了做强做大,另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城市开始集体抱团。
这其中,最基础的抱团形式就是省内都市圈城市抱团。
比如山东省内,12月8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组成胶东经济圈,公开对外推介。3200万人口、3万亿的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42%,不可小视。
而另一个城市——德州市,则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积极主动对接济南,支持与济南毗连区域融入新版省会城市规划。
比如最近召开的第四次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常州9市参会。
其中,会议上正式吸纳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第一次把“手”伸到了苏锡常范围,扩容意图明显。
靠近强省会的地市,自然要主动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而远离强省会的城市,自发抱团组成都市圈。
简单一句话:有大腿就必须抱!赶紧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