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个月,一则环京的房产要免费赠送的消息在网上热传。
一个叫厚土的网友发帖称,自己名下一套位于河北燕郊天洋城小区的房产,要免费赠送…先到先得。

房子免费送?这么好的事、岂不是天上掉馅饼?
请记住,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套房也不例外。
原来这套40平米的房子购置于2016年,购入价2万/平。每月还贷4000元、在还了4年后尚余房贷尾款70余万。
慢着…总价80万的房子、何以还贷四年后还剩70多万呢?按房贷七成、应该最多贷56万啊?
这是高评高贷的操作,把房子的评估价做高、贷更多的款、付更少的首付…它的背后是高杠杆。
这套房子市场价多少呢?对不起…按照每平一万六七的价格,总价也就60多万。
什么意思呢?本来60多万就能买的房子、有人竟然想掏70多万…这是脑子进水了吗?
如果厚土的高杠杆买房,还有出于自住目的、但因首付不够尚可理解的话,那蟹姐姐的故事则让人瞠目。
来自苏州、做大闸蟹生意的蟹姐姐,在听信深圳买房致富的宣传后,决定高杠杆一博…后来杠杆断了。
本来计划很完美:自己掏三成首付,剩余七成来自小贷公司…自己全款买入后、再做笔经营贷,把贷款出来的钱再归还小贷公司。
为什么不自己三成首付、再银行按揭贷七成呢?因为深圳三价合一…解释太复杂、记结论就好了:这样操作省成本、省利息。
可人算不如天算,因信贷政策一再变动,首付由218万涨至292万、贷款则由预计的510万减少至430万。
本来首付是东拼西凑的,再东拼西凑了新增的首付款、总算把房子买下来了……可问题也来了:经营贷批不下来,小贷公司的过桥资金也违约了。
紧接着小贷公司申请查封房产、再之后司法拍卖。
原价728万的房子最终以660万拍卖,再加上期间的各种成本、蟹姐姐共计亏200余万。
买房致富不成、反倒亏得一塌糊涂。
这两年,类似的一把梭赌徒们不甚枚举,本来想凭借高杠杆一博、实现屌丝逆袭财富跃升,没曾想杠杆断裂、一败涂地。
2
你以为会玩杠杆的、只是个人吗?NO!
比起一些机构来说,这些玩法都太小儿科、不过小巫见大巫罢了。
怎么玩得呢?我这里装逼一下…利用债务资本。
先用自有资金注册一家公司,然后以该公司的名义申请银行贷款,拿到银行贷款后再去注册一家公司,之后同样以新的公司申请银行贷款…之后再用贷款注册公司、同样再申请贷款,如此进入一个“债务膨胀、资产膨胀”的高杠杆循环,理论上可以无限的循环下去。
还有更骚的操作。
某公司先从A银行贷款假如10亿元,之后呢…再用该10亿贷款购买A银行的股权,之后再把该股权质押给A银行获得10亿的贷款。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有多少人知道呢?相当于没花一分钱就拿到了银行10亿元的股份!
相比之下,买房高杠杆是不是就成了渣渣…最起码得支付首付款吧、再不济也得支付高月供吧?
机构的资本金来自哪里?债务,准确的说是银行贷款。这些机构/企业的资产在迅速膨胀,可泡沫却是银行贷款吹起的。
一旦泡沫破灭、机构经营不善,将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进而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相比下来,炒房客的那点杠杆是不是微不足道了呢?
安邦通过万能险“吸储”了大量资金,再用这些资金撬动大量债务,只用区区10亿自有资金、就撬动了一个近2万亿的金融帝国。
明天系通过控股包商银行,再以股东/控制人的身份从包行获得了大量贷款…而这些贷款几乎无法归还,包行最终破产、这个雷还好被提前引爆。
华融资产则通过遍布30个省市的30余家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搭建通道业务和关联交易,并将债务转化为资本,积累了大量“毒瘤资产”。